黄旦,1955年生,浙江乐清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代表性学术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30多篇。 …… 云卷云舒:乘槎浮海居天下——读《奇云》 《奇云》是关于人类媒介存有的全面考察。书中认为媒介是一种中间位置,该词本就含有自然、环境之意,但后几经转折,其涵义基本落... 报纸和报馆:考察中国报刊历史的视野——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例 摘 要: 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对象,揭示、比较“报纸”和“报馆”两种不同的历史视野,从而认为:... 新报刊史的书写——范式的变更 (全文摘自2015年7月21日,黄旦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第十一期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学习班... 由功能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播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能否认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今天才有条件... 我与你 地铁车厢里,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了一起,顷刻间视线对撞彼此相望,可他们之间又毫不相干。尽管下了车就各奔东西,但发生的毕... 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 【摘 要】以报刊为合法性主体的历史,才是真正称得上报刊史。所谓主体,就是以报刊为中心和视野,并以此展开史实、分析报刊与...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内容提要:关于传播者研究的历史,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缺乏清楚梳理。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一点努力。本文把传播者界... 学术本无涯此中有真意 ●黄旦,1955年9月生于浙江温州。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 城市传播:不同学科的互动和交汇 传播与城市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西方文明历史看,古希腊等城邦国家,被视为一个“交流的社会”,是以多个面向的传播作... 舆情分析与中国社会治理 舆情分析是对意见表达结果的调查和分析,属于舆论调查的一脉。西方的舆论调查对于公共舆论的研究,主要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 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 【本文提要】本文以为,传播学研究不是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家园”,相反,是要构建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由此,... 林则徐为何不办报? 1838年底,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旨意,急急如律令由北向南飞奔,去完成那个后来让他倒透霉的查禁鸦片之使命。翌年春甫... 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就历史看,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总是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步履蹒跚。且不说似乎一直面对有学无学的质疑,甚至不得不为这无聊的伪命... 历史学的想象力:在事与叙之间 因了报刊史的兴趣,近几年连带着涉猎一点中国史学,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更甭提什么登堂入室。好在报刊史和中国史,属... 黄旦 瞿轶羿:从“编年史”思维定势中走出来 【内容提要】就当前共和国新闻史的状况看,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编年史”的思维,即按照时间顺序,依照已有的结论按次排列所谓的... 媒介就是知识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报刊是在“新知”——媒介就是知识中进入人们视野的。这不仅是说报刊可以起到新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本... 耳目喉舌:旧知识与新交往 【摘要】中国前现代的“耳目喉舌”,是帝国政治机体上“一出一纳”之环节,由此构筑了整个帝国的政治交往关系。晚清时期的中国... 整体转型:关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 【内容提要】 构成新闻传播学科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由于出自不同的社会历史脉络,从而导致其性质相异:新闻学以职业规范导向为... 对传播学的历史反思需要的是“原点”而不是“原罪” 传播学成为应对社会变化“应用之学”、之“技”。政治上,可以“帮助集团、国家树立形象,使政治趋于稳定,又能为国家提供决策依... 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 一八二五年,美国邮政总局成立了一个“死信处”,专门负责处理无法投递的信件,被人称为“邮件太平间”或“无头信收容所”。据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