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1917年4月6日-2012年6月7日),浙江金华人,出生于天津,旅美华裔史学家。曾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他于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次年赴美入读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他先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荣任为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87年退休。何炳棣先生是明清社会史研究权威学者,初期致力於明、清两朝的人口问题、社会结构及流动,并旁及会馆制度研究,研究方法为社会流动的历史研究建立重要典范。后来他的兴趣转移到中国古代史,其中国文化的起源着作《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详论中国文化特徵,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看法。 …… 雷海宗的时代 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不能相信一生受雷师影响至深且钜,而事实上只正式读过他的惟一一门必修的中国通史。正式读雷师之课如此之少... 读史阅世六十年 时 间:民国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早上十时至十二时 地 点:国立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 主讲人:何炳棣院士...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文 | 何炳棣 译 | 杨 昂 清史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在于它的存续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它是中国历史上... 籍贯观念的形成 眷怀乡土本是人情之常,但直迄晚近,国人对乡土籍贯的观念,实较任何开化民族远为深厚。我国幅员之广,相当欧洲全洲,虽自秦以... 我的治学之路 从童年听父亲讲《左传》起至今已将近八十年了。这样漫长的读史经验兹择其要略陈如下。 (1) 我诞生时父亲(同治庚午187... 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 编者按:美籍中国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普逊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去年(1973年)三月二...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序言》 我第一部以中文撰写的国史论著《中国会馆史论》是1966年初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的。二十七年后才再度有此机缘在台刊印个... 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 提要:考古发现促成70年代孙子其人其书研究的突破,可是对《孙子兵法》以外,预测晋国六卿孰先亡、孰最后胜利的《吴问》的撰... 难忘的山大一年 1932年冬,我因学潮被南开中学开除,跳了一班提前混了个中学文凭,于1933年夏考入山东大学,1934年... 清华史学对我影响深远 今春不能重访母校,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资深学人会议,并作一公开学术... 被忽视的“雷海宗的年代” 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不能相信一生受雷海宗师影响至深且巨,而事实上只正式读过他的惟一一门必修的中国通史。正式读雷之课如此... 科举制的客观性 随着时代的前进,贤才的观念却越来越狭窄,到了明清时期,有大部分时间,贤才的观念竟紧缩到只剩经书的知识、僵化的行政理论和... 秦国转弱为强实是墨者功 原文编者按:六十多年前,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宋新儒学的产生,是我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因缘”。但是,何炳棣先生却认为,我... 中国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 演讲人:何炳棣时间:2010年5月13日地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5... 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一九七四年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三月号。原编者按:美籍中国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普... (美)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 论到原始耕作方式,尤其是华北的原始耕作方式,一般考古和a类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是谐耕制。①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假定,而且是某... 西南联大师友丛忆 郑天挺为国抡材 也许是由于特别缘分,我早在清华三年级时就知道北大秘书长郑天挺(毅生)先生清史造诣甚深。1939年秋... 我与胡适的交往 台湾海峡两岸回忆、批判、研究胡适的文章和专书,恐怕已有数百万言之多,但自觉胡先生对我谈过的话,有些是外间从未得闻的,因此... 被忽视的“雷海宗的年代”——忆雷海宗师 著名旅美学者何炳棣先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学家。在这篇文章中,他满含深情怀念他的老师、已故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