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堂,男,汉族,1965年10月生,河南省南阳新野县人。1981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先后获该院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为武汉大学博士后(在职)。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首批“中国当代法学名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国家级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法学教材、专著、辞书等余40部。出版《法之理在法外》、《法律功能论》等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法理学高阶》,构成“法理学三部曲”。 …… 中国共产党创造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叙事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 世界法治文明的中国贡献与创新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奋斗的实践探索及其取得的制度成果,形成了系统性的创新,为世界法治... 法治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项基本方略 说明:本文原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面临新任务》,系根据作者在第十二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整理而... 在网络时代提升司法公信力 在全媒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司法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当前我国司法部门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仍局限于传统... 西政人当自强不息 今天,2015年6月15日,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个“大日子”,又有一批“士子”即将离开西政校园,奔向天南海北,去往四面八... 付子堂 宋云博:对“法的目的”传统理论之批判与反思 【摘要】 法的目的 研究与争论虽绵延几千年,但缘于对法治的渴求、理性的推崇等原因,始终徘徊在传统的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 胡仁智 当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完善 【摘要】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结构性矛盾、社会运行要件的功能性矛盾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失调性矛盾。为了有... 付子堂 胡仁智:传统中国的社会冲突法律调处机制探微 【摘要】作为社会制度运行机制,传统中国法制对调处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中华文化轴... 付子堂 类延村:诚信的自由诠释与法治规训 【摘要】实现法治型社会管理效果,必须重视诚信法治的研究.现代诚信不仅保有道德结构、政治情境和法律场域的三重意境,更因解... 付子堂 类延村:诚信的古源与现代维度之辨 【摘要】诚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命题。解决现代社会频发的诚信危机首在正确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通过对 诚 、 信 、 诚信 ... 付子堂 周力:“弱者”的类型分析 【摘要】当前学界对“弱者”概念的界定存有主体认识不足和理论分析不透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标准的浅保考察灾民和难民、特殊群... 付子堂 任懿:人民”的话语实践 【摘要】“人民”一词在东西方语境中早已有之。西方语境下的“人民”话语,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原本就具有公民、... 社会转型与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发展中法治”图景的描绘 【摘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虽然可以从多个角度人手,但其中社会转型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独特视角。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便开始... 付子堂 何青洲: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的意蕴 【摘要】“人民”是中国政法语境中一个关键词。当前中国政法语境重提并强调“人民”及“人民性”,凸显出“人民”对于当代中国... 何青洲 中国宪政史上的“人民”观 “人民”是宪政史上的一个重要语词,“人民”观的变化标志着宪政的走向。宪政权力源自“人民”的同意,宪政的本质是限制君权,赋... 先秦儒法两家的社会矛盾调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摘要】社会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之下都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面临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社会矛盾十... 付子堂 赵树坤 :当前中国法治精神缺失现象观察 【摘要】当前中国法治精神缺失具体表现为: 权力主治 而非 规则至上 ; 守法机会主义 而非 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 ; 选择... 论法治中国的原生文化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同时又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实际上,法治文化也是“国家文化软... 付子堂 常安:中国古代的“民生话语” “民生”一词,古已有之。公认的说法是最早出现在《左传》,其中有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匾,是勤可以免饥寒也。”从表面上看... 付子堂 崔燕:作为法哲学范畴的“幸福” 【摘要】法学理论研究应当适应时代需要,不断修正并更新自己的范畴体系。在法学理论的“学术地形图”中,将幸福定位为从属于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