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信,男,1959年生,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法理学、台湾问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中国法理学说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台湾法及两岸关系法律问题。代表作《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等。法与中国人》、《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等。 …… 公序良俗与民法的人伦底线 立法承认公序良俗意义重大 不久前公布的《民法总则》正式确立了“公序良俗”原则,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这一规定的本意,... 公序良俗原则与调查尊重民间习惯 何为今日“公序良俗” 《民法总则》第八第十两条确立了“公序良俗”原则,强调民事行为和民事解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与民法的法源 “公序良俗”原则的正式表达 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这大概是古今中外民事法规范不约而同的原则,很少有例外。至于是否在... 范依畴 三大法律传统共塑新监察体制的法治省察 [摘 要]独立于各级政府的监察委员会在京晋浙三省市试点创设,是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改革举措之一。以合署办... 中国传统民事法的四大支柱理念 本文转自微信号“ 远闻新声” 传统中国有没有民法? 传统中国有没有民法?从法典形态讲可以说没有,因为历史上没有出现... 反思与超越 【摘要】过去一个甲子的中国法制史研究,除部分史实考据和文献研究著述外,主流话语是一种以革命的、西方的(含传统西方和革命... 小农经济与中华法传统的特征 【摘要】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性经济形态,其根本特征是个体小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简单再生产不断重复。这一特... 国家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法模式的精神 【摘要】国家是一个部族(民族)公共社会生活的高级形态,是这个部族(民族)的共同政治生活的高级控制体系;这一形态或体系的... 法制(治)中国化 【摘要】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160余年历程,是西法东渐的历程,是法律移植的历程。在对移植法制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刻的反省之后... 纠纷解决是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关于全方位解纷模式的初步思考 【摘要】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是人民之间的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是具备充分有效机制使民间纠纷不至于恶化成灾。所谓和谐社会,就...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损害的国家救济途径及其精神 【摘要】 在古代中国,国家通过法制和惯例为人民提供了“鸣冤叫屈”、“哭诉”、“陈情”、“请愿”的一系列途径或方式,以满... 职法司的起源与中国司法传统的特征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古代中国专职法司的起源。所谓专职法司,就是在统一的王权体系之内专门执掌刑事审判职责的机构或职员。他... 中国违宪审查与立法冲突解决机制 【摘要】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缺陷是没有违宪诉讼制度,没有对立法的正式违宪审查程序,审查权分散,以... 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决定和谐社会——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纠纷解决是社会和谐的第一要义,中国法律传统始终贯穿着注重和谐这一主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许多... 范忠信 叶峰:中国法律近代化与大陆法系的影响 【摘要】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法制尤其是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的深刻影响是无可否认的。这种影响,在清末变法中,在北洋政... 亲亲尊尊”与亲属相犯——中西刑法的暗合 引言 对于亲属之间的侵害案件,在确定法律责任或罪刑轻重时,奉行“亲亲尊尊”原则:亲属间人身侵犯,罪重于非亲属间人身侵犯... 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法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解:亲亲相隐或亲属容隐,是中国传统法律特有的原则或制度。事实上,从古代... 法治中国化的历史法学进路 中国的法律史学者的历史使命,应该是主导中华民族“同一的法”的总结阐发工程,并与部门法学者们合作推动合乎“同一的法”的新... 明清律结构及私法在其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法典以明律和清律为代表。明清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的法典编纂观念,稀少的民事规范在律典中...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独特的哲学基矗中国独有的哲学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也影响了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法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