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西方文化凭什么成为当今的强势文化 中西文化比较,特别是中西哲学比较,是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课题,也是将来至少一百年内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至今为止,仍然... 汤用彤: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自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以来,世界全部渐趋混乱,大家所认为最高的西洋文化产生了自杀的现象。人类在惨痛经验之中渐渐地觉悟到这... 吴晓明: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摘要:“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 孔祥安:孔子的政治哲学 【前按】孔子提倡以伦理道德的方式解决“天下无道”的现实政治、社会和人际问题,认为政治应以道德为依据,体现善的价值需求... 李朝东 :道理与真理: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 在人类通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上,中西哲学和文化是在相对隔离的特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以及不同的民族心... 肖朗:现象学与中国美学比较研究反思 美和艺术等作为一个概念是西方学术体系的产物,如果仅仅用这些概念来谈论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并不能进入中国美学... 周濂:文化主体性:一个虚构的焦虑? 一、两种“文化主体性” 说来有趣,某种意义上,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标点符号的引人才开始的,1915年胡适在... 刘清平:作为“认知需要”的“求知欲”和“求晰欲” 【摘 要】在人生五大类需要中,认知需要与另外四类非认知需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人们从事描述事实的认知... 廖国栋:中西歧异:再审终极问题 一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了些什么,他说:终极问题可以解决,而且,“解决”是人类理智的最终胜利。那时候的霍金热情洋溢... 单世联:据儒家以超康德:牟宗三的立场与方法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论证的“中体西用”,即维持中国的道德、政治体制而采用西... 刘清平: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摘 要: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最初是作为基于认知需要探究超感性存在的“第一科学”产... 姚彬彬:西方天文学宇宙观念的传播与中国近代华严哲学 摘 要:19世纪中叶前后,由明代西方传教士所输入的以地球为中心的“九重天”及“十二重天”之天... 张志伟:在之“无”与缘起性空——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的“共鸣” 摘 要: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 郭萍:形而上学的命运 [摘 要]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流转,实质是西方哲学乃至全人类哲学嬗变历程的一个缩影。自古希腊至当代,基于对存在者整体的... 谢文郁:建构和解构:耶儒在张力中互动 摘要:儒家的“诚”和基督教的“信”这两个概念乃是作为出发点而运行于各自的体系内。然而,这两个概念在人的生存上引导着完全... 谢文郁:善的问题:柏拉图和孟子 摘要:本文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研究,即柏拉图和孟子关于善的理解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命题:“人皆求善”,认为没有人求恶。柏... 谢文郁:情感对象是在情感中被界定的——对张俊教授的一些回应 摘要:我在“敬仰与信仰:中西天命观的认识论异同”一文中通过分析“敬仰”和“信仰”这两种不同的情感的认识论功能,展示了基... 谢文郁:偶态分析中的实在论和唯名论 摘要:实在论预设了抽象存在的独立存在形态,因而与经验世界并列而成为我们的原始认识对象。抽象存在不在经验中呈现,但得到了... 谢文郁:“敬仰”与“信仰”:中西天命观的认识论异同 [摘 要]“天命”是一种情感对象,而不是感觉经验对象;因此,概念式的文本分析,对于理解天命这种情感对象是不够的。它无助... 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现代文明中蕴含着古典文明的精神基因。现代欧美文明认为自己的政治秩序,是融合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工业文明的... 夏可君:十个论题:海德格尔的反犹主义与庄子的无用之思 1,为何在1930年代,即从1932-1942年左右,海德格尔、还有施米特与云格尔等人,如此推崇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 王海东:“蝴蝶梦”与“甲虫盒”之喻——庄子和维特根斯坦论意识难题 The Metaphor of “Butterfly Dream” and “Beetle Box”:Consciou... 安乐哲: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关于“成人”的对话 一、作为彻底经验主义的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 二、儒学与人类经验的审美化 三、杜威的新术语:“个体性” 四、一些差别 一... 安乐哲: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关于“成人”的对话 一、作为彻底经验主义的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 二、儒学与人类经验的审美化 三、杜威的新术语:“个体性” 四、一些差别 一... 蔡禹僧:复,见天地之心 提要: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上帝存在的证明”,然而康德批判哲学表明,上帝存在不可能获得思辨理性的证明;而... 陈赟:文明论视域中的中西哲学及其会通 【摘要】哲学具有地方性与世界性,作为文明论的现象,具体的哲学总是历史地与特定的文明形态关联在一起,它不仅出于某种文明... 赵汀阳 阿兰·乐比雄: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 2019年6月22日,赵汀阳先生和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阿兰·乐比雄在北京大学的北大书店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交流对谈。他们所... 赵汀阳:海内存知己 我想说说老朋友阿兰·乐比雄。 他是个法国人类学家,是欧洲跨文化研究院的主席,一直致力于在欧洲、非洲以及中国、印度之... 宋宽锋:“反向格义”的纷争与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 摘要:围绕“反向格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所展开的讨论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思想进展,其根源就在于“反向格义”和“以西释中”... 许苏民:澄清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几点误解 内容提要:在近20年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有一些普遍流行的观点:一是以西方哲学为“原生物”,以中国哲学学科为“依傍”...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