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柠:一份95后的文革阅读书单
二、口述史、回忆录、纪实文学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兼有口述和文学描写手法,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面貌,普通人的经历和讲述有着真实的冲击与震撼。
*杨小凯《牛鬼蛇神录》
作者是最杰出的华人经济学之一,既对现代经济学作出重大理论性贡献,又对中国的政治变迁和经济改革有真知灼见。此人的传奇经历从19岁开始,他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他记录下那些狱中的“牛鬼蛇神”们。
*郑念《上海生死劫》
郑念原名姚念媛,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文革期间被控为英国的间谍,被关在监狱6年半,独生女梅平也遭红卫兵迫害致死。本书在西方出版后,风靡一时,余英时说此书教育了整整三代西方人,从此书中我们看到一位优雅、坚毅、机敏、高贵的女性,面对野蛮和强权的侵犯时,如何坚守底线,维护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以及心中不可折损的现代价值。
*巫宁坤《一滴泪》
巫宁坤是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他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担任中国在美受训空军师的翻译,后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1951年受邀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英语系。文革期间,巫宁坤在劳改农场服苦役的期间,妻子李怡楷菇苦含莘靠一个打字员的微薄薪水抚养三个幼儿。这本回忆录在海外出版后颇受好评。
*徐景贤《十年一梦》
近年来,不少文革制造者出于种种目的都撰写了回忆录,作者是上海文革期间的头面人物之一,1971年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书记、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几乎亲历了文革期间上海的重大事件,不论反思性和客观性,仅从材料上提供另一种视角。
三、主题阅读:风暴中的青年人
*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作家梁晓声的纪实性的长篇小说,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剖析、思考那个“红色的社会”,发出“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的声音,代表了红卫兵群体中流行的一种声音。
*宋柏林《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
作者1965年转学到清华附中读书,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本书是他文革期间的日记选编,记录了清华附中红卫兵造反的过程,是关于红卫兵研究的珍贵史料。
*北岛等《暴风雨的记忆——1965 - 1970年的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是名重全国的重点中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更为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由于他们家庭地位的特殊和特定时期社会对“革命后代”的期许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的盛行,四中的学校风气和环境气氛也就大不同于其他中学。曾经的四中人用这种方式,将暴风雨中的记忆留下,或许这是对那个疯狂时代的细节的补充,从而为重新认识那个时代,提供线索和史料。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
作者从事哲学和文革研究多年,本书力图通过红卫兵精神素质的演变解释红卫兵运动的种种特点:造反派的行动模式、派系形成、地区差异、红卫兵思想类型……这本基于大量口述资料和个案研究的著作是研究红卫兵心态形成的开创性研究之一。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
此书是作者潜心多年的博士论文,关注了1966-1976年文革期间的青年思潮的复杂变化,展现了文革青年一代的狂热迷失,在反思中挣脱思想束缚,走向独立思考、追求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
*金光耀、金大陆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全三册)
收入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2009年这三个时期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代表性论述。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