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明创新"学术会讲暨学术会讲第一讲预告
时间:2016年3月26日下午14:00--17:40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楼A座101多功能厅
1.主题阐释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是随着汉语体系从古代汉语体系逐步转变为现代汉语体系而实现的。与现代汉语的品格一样,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一种新的话语体系。这种新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来自于西方文化。西方学术话语建立在西方自身的语言、思想与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描述与解释未必适合。而且,西方话语在被翻译和引进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异化",不仅因脱离西方语境而造成原义的缺失,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又因适应新环境而造成意义的新生,再加上误读、误解等人为主观因素,西方话语的概念、术语和范畴在被翻译和引进输入中国的过程中可能早已"失真"。基于这些理由,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术语和范畴,都存在着被重新质疑、审问、慎思、明辨从而重新"正名"的必要。
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亟待用新的话语去讲述、新的理论去诠释。同样,要赢得世界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开启中华文明复兴的大业,也必须用新的思维和新的视野去发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发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第一步工作,便应是要对现有学术话语开展"正本清源,阐发新义"的"正名"。
在孔子的思想中,"正名"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首要工作。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关于"正名"的重要性,孔子阐释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以理解为:名称不准确,说出的句子就与事实对不上;句子与事实对不上,公益事业就办不成;办不成公益事业,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和再分配协调规则就不会被多数人遵守,用音乐歌舞渲泄不平促成和谐的渠道也不会畅通;规则不被多数人遵守,人们的不满不能渲泄,重的刑和轻的罚就不能公正恰当;刑罚不能公正恰当,社会规范就缺失,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参与国家治理的人说一个名称,要能够清晰地界定词义而作为语句(命题)的有机组成,(用来表述规则的)句子说出来之后,要能够不断地付诸实施。参与国家治理的人对于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有一点儿含糊,不能用来应急而不顾长远。孔子的"正名"论述,可称之为"正名言行原则"。"正名言行原则"后来由子思细化为博学之(准确地鉴定事实)、审问之(准确地表述事实)、慎思之(慎重地筛选事实)、明辨之(慎重地推理),笃行之(付诸实践或实验检验)。"正名言行原则"是普适的理性原则和科学原则,无论古今中外,只要诉诸理性,就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其中的"言"和"行"的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利于社会秩序和永续发展,否则就是不"正"、不"中"。
只有遵循"正名言行原则",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和科学基础,才能成为会通中西、兼容并蓄的天下公器,才能真正赢得世界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
本次会讲设题"经典、文明与学术话语创新--正名言行与融通中西",旨在探讨在遵循"正名言行原则"的基础上,复兴中华文明的理性精神与科学内涵,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华文明复兴构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学理基础。
2.拟邀嘉宾(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主讲
郭建宁,前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大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张祥平,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著名儒家学者
评议
蔡闯,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
杨平,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
周志兴,《领导者》杂志社社长,共识网负责人
3.会讲日程
上半场: 14:00--16:00 嘉宾主讲
16:00--16:15 茶休
下半场: 16:15--17:45 评议、讨论
18:00--19:00 嘉宾晚餐
4.会讲联络
联络人:戴熙宁,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
邮箱:skbpub@pku.edu.cn
手机:13366000133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