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文军、黄锐: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更新时间:2015-06-28 20:17:42
作者: 文军 (进入专栏)   黄锐  
自然资源及物质资产是可以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自觉的努力和行动实现其发展的。由此就提醒我们,对于自然资源及物质资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层政府和社区成员的自觉努力,来加快社区发展的速度。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提醒我们要关注、发动、运用及联结个人资产、社区组织资产、社区团体及部门资产和自然资源及物质资产四类社区资产,去推动社区的发展。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并不是不留意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不去回应及解决社区问题,而是若先要由资产及优势入手,我们会更容易发动社区资源,将过分关注问题的精力用于先去寻找社区资产,更有信心及能力去跟着解决社区面对着的问题。John Kretzmann和John L.McKnigh的研究认为,所有的历史证据表明,只有当地社区居民致力于投资、动员其社区资源时,社区发展就会成为可能。不过,也可以在积极发展社区资产的同时为社区提供宝贵的外部援助[6](P6)。

   第二,以内在取向(Internally-focused)作为社区发展实践优先考虑的工作策略。内在取向强调的是社区居民、小组及团体去界定社区问题及参与推动社区事务的能力[5](P55)。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内,只有他们最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知晓社区的优势与强项,只有他们才是解决社区问题及发展自身社区的专家。社区内的小组及团体熟悉社区内各项活动的开展,最清楚活动展开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以及还存在的问题,懂得如何利用社区的资产,发动社区内在力量及资源,推动社区发展。

   社区居民、小组及团体参与推动社区事务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极大关联,社区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小组及团体的参与。社区居民最为重要,毕竟人是社区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居民能够普遍参与社区公共活动,这不仅说明社区居民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还表明社区建立畅通的参与渠道[7]。其实,社区居民中蕴藏着巨大的参与社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关心公共事务、参加公益活动、参与决策、对社区发展进行监督评估等,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对于解决社区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社区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社区小组及团体则主要是指在社区内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志愿性、志缘性或趣缘性组织,包括各类社区内的文体协会、联谊会、志愿者服务队、艺术团体、文体组织、论坛组织。作为社区参与的多元主体之一,相比较于政府而言,社区小组及团体在一些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其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居民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维持社区的安定有序;其二,宣传公民意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推进社区民主进程;其三,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促进社区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换一个角度来说,社区居民、小组及团体参与的过程实际上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交流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居民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发展的效果;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参与的规模、程序和制度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发展的整体变迁和目标管理;居民参与率及参与程度的高低也是衡量社区自治的重要标志。目前,社区参与呈现出参与率总体偏低、参与明显不均衡、参与效能不高的特点[8]。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参与渠道不畅,行政主导性太强,社区工作者素质偏低,居民过于依赖政府,缺乏社区归属感等。实际上,社区参与不足现象背后隐藏着公民的不参与权利,涉及到参与不足现象对政府合法性的影响等问题。换言之,社区参与不足表明居民拥有了不参与的权利,不参与权利具有维护社区发展总体目标之积极功能。这种社会条件下,政府为了提升自身的合法性,就必须走向社区开放权力系统之路。只有这样,社区才会放弃不参与的权利,才有社区的真正发展。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内在取向并不代表不需要寻找外在力量的帮助,也不表示不需要争取区外的资源,而是重视这样一个逻辑,即先由内在的社区居民的参与出发,联结内在已有的社区力量,然后,发动或争取外在的帮忙就会显得更有说服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外部资源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重视社区关系的建立(Relationship-Driven)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5](P69)。通过邻里之间的交谈和议论形成的舆论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某些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邻里之间可以通过舆论或者一些正式的公约来约束和维持人们之间的交往,从而对社区起到整合的作用;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帮互助可以减少个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

   其实,腾尼斯(Ferdinan Tonnies)使用“社区”这个概念来指称传统的“礼俗社会”的时候,该概念本身就具有根本的、道德统一性、亲密和亲族的意思。社区的成员不仅具有共同的群体成员的资格,而且拥有相当程度的情感性关系。因此可以说,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这种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社区也就成了一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的纯粹地域性的概念。就社区的层面而言,社区资产的创造,意味着一种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社区的一种更好的人文环境,同时也意味着社区发展的一种更为有利的条件。

   社区关系的建立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注重社区居民之间的接触,团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居民的社区参与。只有这样,居民之间才会熟悉起来,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增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其二,社区居民之间、团体之间建立紧密的及守望相助的关系。其实,社区关系的建立重点还是在于社区居民的信任关系,关键在于发展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它们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减少居民之间原来存在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增进沟通和联系,不但能促进居民之间信任的产生,而且能整合社区力量推动社区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同时还为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不然的话,居民间不能邻里相扶、守望相助只会作为人们对社区共同生活的一种美好描述和期待。

  

   三、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对中国社区发展的启示

   目前,不少国家都在富有成效地推进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其中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及例子,证明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对重建社区经济、加强社会融和及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均有成效[9](P20-40)。例如,香港的相关经验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增加参与者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助于贫穷人士的脱贫和应对各种社会排斥问题[10](P15)。就当前中国社区发展实践来看,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社区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进我们原有的发展理念和实务方法。从操作意义上看,其对我们今后社区发展的启示主要有:

   其一,要更加重视社区资产的利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强调社区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与技术,强调社区的优势及资产,而不是聚焦于本身的不足与问题,让社区中所有的成员都能够获得保证其良好生活的所需资源[11]。社区内的失业及贫穷人士、愿意参与社区服务的各界人士、被弃置的二手物品,以及长期荒废的土地及店铺等等以前没有被看做是任何资源,人们认为其也不会对社区发展作出贡献。但正是这些被弃置、淘汰而不被利用的资产是社区内重要的资产。因此,如何通过不同的策略让这些社区资产增值,个人资产、社区组织资产、社区团体及部门资产和自然资源及物质资产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社区资产如何被安排、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社区发展,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重新检视、使用及发展各种社区资产,将被“弃置”、“淘汰”的人、物和土地等生产因素串联起来成为可以重新再用的资源,并为其提供一个另类的交易系统和生活空间。可见,重视社区资产的利用不仅仅是开发新的社区资源,也是对原有社区资源的再利用。

   其二,要积极促进社区组织的发育。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的目标在于尝试通过建立或重建社区中的组织、团体,将社区发展及经济发展两者联系起来,在创造经济机会的同时,关注市民社会的发育。社区中的组织、团体是城市社区中推行社区为本的经济活动的平台,创造不同的社会资产,利用资产回馈社区,推动社区经济发展。通过社区经济的建立,可以让社区居民更深入地参与社区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资源、信息和技术,学会如何去提出诉求以及将社区发展的各种建议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增权”的目的,为整个市民社会的发育提供养料。另外,社区中的组织、团体参与社区发展还可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愈来愈多元化的社区需求,使更多的专业工作者进入社区,提升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而这是构成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同时,社区组织的发育也有助于社区关系网络的形成,促进社区居民间彼此的信任和社区参与。

   其三,要努力推动居民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居民间伙伴关系的建立不是为了某一方自身的目标与利益,而是为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寻求共识与合作。在社区发展实践中,通常情况下社区居民是构成伙伴关系的主体要素。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从共同的利益出发,使结果既能有利于各参与主体,又能服务于社区。另外,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让居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心灵上有更大的空间去对别人及社会做出更多的关切,而这种关切正是现代社会最为欠缺和贫乏的。认识更多朋友、可以贡献自己的才能、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些均是改善生活质量的要点,也是社区中的“共同情感”与社会资产。可惜的是,当前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生活中,邻里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很少,情感联系也很淡漠。人们更强调的是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独立性和私密性;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人们可以通过邻里之外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单位、社区居委会等多种途径,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增进邻里互动和情感交流。

   总之,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社区发展模式,虽然其在各国社区发展实践中还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从近年来各国社区发展的实践来看,重新认识和挖掘社区的优势和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与其一味地去寻找社区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如去尝试发现有什么方法使面临困境的社区突破逆境而顺利发展。因此,在社区发展的介入模式上,寻找问题和评估需求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恰恰相反,如何促进社区潜能的增长和优势的发挥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此而言,无论是需求取向的社区发展模式,还是资产取向的社区发展模式,其最终的目标可能是一致的,都是最终为了促进人、社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2]。

  

   参考文献:

   [1] 文军.社区发展论略[J].中国社会工作,1997,(5):25-27.

   [2] Tara O'Leary(2005)Asset Based Approaches to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ources,Seminar Report b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r Camegie UK Trust.

[3] Stuart Hashagen(2006)Simple as ABCD?(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liuwen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89930.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