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学术关联
——以新中国成立后张政烺的史学研究为中心
与此相关,从20世纪50年代张政烺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图谱资料目录(封建社会部分)》的草稿影印件来看,“魏晋封建论”的学术观点亦隐然蕴涵其间:“原《图谱目录》分篇编排,封建社会部分,分为第三篇《封建社会前期》和第四篇《封建社会后期》,先生将两个篇名均行删去,改为以章为单位,统一编排。将原第三篇第一章《封建社会的形成》,改为统编第十一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原第二章第一节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形成》,先生删去其中‘封建’二字,改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原第四章《豪强大族的发展和封建割据因素的增长、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先生把‘和封建割据因素的增长’数字删去。第十七章《封建割据和短期统一》,先生改为《魏蜀吴割据和西晋短期统一》,删去‘封建’字样。此章第一节《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先生删去‘封建’二字。凡此种种,都明确无误地表明,先生不同意古史分期的战国封建说”。(27)
尽管学术界对中国封建社会起始时间的讨论,见仁见智,但张政烺关于“魏晋封建论”的学说,自1950年提出之后,直到1994年他在接受《史学史研究》编辑部的采访时依然坚信地说:“我看封建社会是魏晋以下。几十年了我都是这个主张。”(28)这种学术的自信,缘于他不空套理论,而是真正做到了将唯物史观指导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是其实事求是治学理念的体现。故何兹全评价说:“50年代初,刚刚解放,苑峰也在学马克思主义,当时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都不免生搬硬套。但苑峰不是‘以论代史’,而是熟悉中国历史,理解中国历史实际,从中国历史实际中看出魏晋时期正合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理论,就把封建社会的帽子戴到魏晋社会的头上。他不是‘以论代史’,而是‘以史代论’。”(29)
作为一名新历史考证学者,张政烺在新中国成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运用于学术研究的实践,表明新历史考证学者在研究路径上由纯粹的重视史料考证,转而将史观指导与史料考证二者并重。这一研究路径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新历史考证学者的理论素养,完善了他们的治史理论与方法,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新的发展内涵,充实、扩大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队伍。
作者简介:张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近现代学术史
注释:
①目前,陈其泰与林甘泉两位教授已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从事这项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陈其泰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考证学的新境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数十年之积惑一朝冰释”——跋蒙文通先生〈致张表方书〉》(《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七章第二节“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及其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四章“唯物史观与新历史考证学”等文中,不仅从理论上对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与新历史考证学之关系进行了考察,而且从谭其骧、唐长孺、蒙文通、徐中舒、赵光贤等人的学术实践上予以阐发。林甘泉先生在《五十年的回忆和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指出新历史考证学派的杨向奎、王毓铨、孙毓棠、张政烺等学者具有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烈愿望。此外,张越教授的《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中生代”史家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一文对此课题也有涉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傅斯年语。参见何兹全:《祝贺〈张政烺文史论集〉出版》,《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
③陈其泰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第371页。
④吴荣曾:《读〈张政烺文史论集〉(史学篇)》,《书品》,2005年第1辑。
⑤朱凤瀚:《读〈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郭沫若著,张政烺批注,朱凤瀚整理:《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下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⑥张政烺:《郭沫若同志对金文研究的贡献》,《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37页。
⑦赖长扬、谢保成:《张政烺先生谈治史》,《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⑧参见张政烺:《张政烺文集?古史讲义》,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⑨参见王恩田:《张政烺先生调离北大的前前后后》,张永山编:《张政烺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2-7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11)张政烺:《我与古文字学》,《张政烺文史论集》,第857页。
(12)张政烺:《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张政烺文史论集》,第277-313页。
(13)张永山:《传道、授业、解惑——忆张政烺师》,《张政烺先生学行录》,第94页。
(14)张政烺:《我与古文字学》,《张政烺文史论集》,第859页。
(15)张政烺:《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张政烺文史论集》,第429页。
(16)张政烺:《殷契“田”解》,《张政烺文史论集》,第587页。
(17)见张政烺:《汉代的铁官徒》,《张政烺文史论集》,第255页。
(18)见张政烺:《古代中国十进制氏族组织》,《张政烺文史论集》,第304、308页。
(19)见张政烺:《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张政烺文史论集》,第424页。
(20)赖长扬、谢保成:《张政烺先生谈治史》,《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1)林甘泉:《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2)张政烺:《我与古文字学》,《张政烺文史论集》,第860页。
(23)谢桂华:《张政烺先生传略》,《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4)张政烺:《我与古文字学》,《张政烺文史论集》,第858页。
(25)参见张政烺:《汉代的铁官徒》,《张政烺文史论集》,第254-271页。
(26)参见张政烺:《秦汉刑徒的考古资料》,《张政烺文史论集》,第365-373页。
(27)刘宗汉:《张政烺先生〈中国历史图谱资料目录(草稿)?封建社会部分〉批注蠡测》,《书品》,2005年第2辑。
(28)赖长扬、谢保成:《张政烺先生谈治史》,《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9)何兹全:《祝贺〈张政烺文史论集〉出版》,《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