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本社科类新书:重构与重读 聚焦与旁观

《大正文化:帝国日本的乌托邦时代》
[日]竹村民郎/三联书店/2015年1月
《大正文化》讲的是世界史里的一段日本史、一个激荡巨变的日本社会,通过关注这一时空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性,考量日本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众消费社会、民主主义萌芽,达成对这一时代的宏观把握。
如作者所言,为写出世界范围的人们能广泛理解的同时代史和日本文化论,避免陷入日本社会科学研究上对这一段历史普遍偏重政治史研究的岛国自闭性研究倾向,他放弃使用只在日本通用的“大正民主期”的时期划分,采用了重视世界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九一零年代—九三零年代”的时期划分法。
竹村民郎(1929—),原大阪产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员,其有关大正时代的研究不拘泥于日本本土对“大正”历史时期的狭义划分,主张把日本大正文化放到世界史当中。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
田天/三联书店/2015年1月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秦与西汉的国家祭祀。秦与西汉两朝百余年间,国家祭祀在至上神、祭祀传统、空间分布、祭祀理论来源等方面,始终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作者认为,这一过程的终点,就是南郊郊祀制度的成立,脱胎于秦与西汉的南郊郊祀制度,又深刻塑造了东汉以来人们对国家祭祀的认识;从《封禅书》到《郊祀志》的书写方式的变化,也正是秦汉国家祭祀的演进所带来的。
《二战史》
[英]约翰·基根著 李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作者是当代著名军事史家,长期任教于世界顶尖军事学府。
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
[法]阿莱特·茹阿纳著 梁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社会学
《人间开眼:日本文化病理学》
汤祯兆/三联书店/2015年1月
作者汤祯兆张眼旁观日本小说、动漫和电影,发掘其中弥漫的集体无力感及等待救赎的残缺心。第一编“人间开眼”,介绍分析日本流行文化各面相:从日本美少女AKB组合到“余裕世代”,从御宅族到日本动漫新趋向。第二编“文字游目”介绍类型化的代表作,如料理小说、推理小说、心理小说、酒店小说、商战小说和轻小说,通过文本分析其中折射的社会现象,为“文明病”把脉。第三编“光影张瞳”点评日本几位前卫电影导演的作品,如大岛渚、若松孝二、山田洋次和坂本顺治等,还梳理了极具影响力独立电影团体ATG与这些独立导演的关系,关注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读及互动。
汤祯兆,香港学者、作家。长期从事文化写作,兴趣由文学而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领域有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著有《命名日本》、《整形日本》、《日剧最前线》、《日本中毒》、《AV现场》等。
《穷 忙》
[美]希普勒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1月
《穷忙》聚焦美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讲述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而比他们更失败的,是他们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尽管美国宣扬“劳动致富”的信条,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
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人们常常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
戴维希普勒(David K. Shipler),作为布鲁金斯学会客座学者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希普勒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此外,他也为《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撰写文章。
文学/传记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的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熊培云/新星出版社/2015年1月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辑录了熊培云对生命、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方面的思考。不曾毫无节制地抒情,也未沉迷于意象的构建,它们以诗或“诗评论”的形式呈现,揭示了人性的幽暗与光亮。当人们喊出“文学已死”的时候,作者却逃向了它。作者相信上帝的语言就是文学的语言,上帝不是真理,是意义,而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生产和捍卫意义。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