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冯志峰:国家起源说的博弈和博弈的国家起源说

更新时间:2008-10-19 16:01:20
作者: 冯志峰  

  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而,他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二是暴力说。暴力说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德国的杜林认为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国的社会学家巩普洛维赤认为国家是一个部落对一个部落的征服。他在《国家概论》中说:“国家经常是一个部落对另一个部落施以暴力的结果而出现的,他表现为较强的部落对较弱的土著居民的征服与奴役。”[23] P116考茨基也是暴力论的拥护者,认为阶级与国家的饿形成是许多部落因征服而互相联合的结果,其中强者战胜弱者就是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的原因。他在《唯物史观》一书中说“战胜的部落使战败的部落从属于自己,没收他们的全部土地,其后强迫战败的部落为战胜的部落做工。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便产生阶级分化,但是这并不是将一个团体划分成几个小团体,而是相反地把两个团体接为一个,其中一个就作了统治阶级与剥削阶级;而另一个则成为被压迫与被剥削的阶级;战胜者为了统治被政府者而建立的强制性机关就成为国家了。”[24] P39暴力论的非科学性主要在于抹煞了国家成因也有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同时否定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就否定了国家是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的本质。

  由此可知,国家起源冲突说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产生的阶级成因和社会的动态发展。但如社会合作说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注意到国家形成的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因素。要知道,只有冲突而没有合作的社会势必陷入那种狼与狼对立的状态,不可能导致国家的长久存在。因此,冲突说也不可能全面、科学地解释国家的起源。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上述不同的关于国家起源或者说国家的社会基础的理论呢?首先应该指出的是,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的理论,因为至今谁也不能断定最早的国家是如何起源的。实际上,上述理论都是从不同的政治哲学出发对国家起源问题的答复,是对于国家本质的不同认识的反映。

  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国家的起源在某些时候是有益的,但同时也暴露出其理论的不足。为更好地探求科学的国家起源说,博弈论国家学说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国家起源的博弈说

  

  国家起源问题上的冲突理论与合作理论完全对应于国家职能和本质问题上的两大相互冲突的学派。首先,“对于其中的一方,政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斗争、一场战争,权力使得那些掌握了它的人或者群体得以确保他们对社会的统治并从中获利。对于另一方,政治则是一种致力于秩序与正义的努力,政权是为了保障全体的利益和共同的福利,对抗某些特别要求的压力。对于前者,政治为保持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特权服务。对于后者,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所有的个人整合成为一个共同体,并且创造一个像亚里士多德所向往的那样的城邦。”[25] P20

  其次,国家之所以作为一种异化于社会具有强制性的机构而产生和继承,这一事实已经足以表明仅仅依靠社会自身的合作不能自动解决在不同层次上发生了分化的人类群体的整合的问题。所以说国家即使体现了或维护了社会的合作,那也是社会冲突或者对社会冲突的压制(仍然以对抗的形式)的结果。就此而言,合作理论虽然看到了国家满足社会共同需求的一面,但把社会合作看作国家的起源或国家职能的基础,其解释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再次,就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国家来看,它的产生或者再生的社会基础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能都包括了冲突与合作两大方面。它必须能够抵御外地入侵,也必须能够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与社会事务,单纯立足于社会冲突之上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最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社会对国家的需求也并非一成不变,因而上述三方面的国家职能发挥作用的范围与程度也处于一种不断地调整过程中。现代国家的社会服务职能比起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来说就有了明显的扩展。

  为此,当代西方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把“国家看作社会内部的一种力量和更大的外部世界互动的一个社会成员的观点”。[26]P267但此种观点对于综合上述学说还是欠妥的,必须以博弈论来对之加以剖析。

  而上文提及的合作说和冲突说无一不是包含在博弈的过程之中。而且,国家起源博弈说的提出解决学学术界的以下三个难题:一是国家起源博弈说在成功破解了合作说和冲突说的内生的本质的缺陷的同时,科学地解释了国家的起源;二是国家起源博弈说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兼顾了国家阶级统治的功能又迎合了社会发展要求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三是国家起源博弈说揭示了国家是人们基于“经济人”特性思考基础之上的政治行为的反应,深刻地刻划了经济利益是国家形成的本质特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

  为此,国家起源博弈说的命题是成立的,也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同时,这也是人类几千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长期观察从而得出的一个经典结论。

  

  五、 结语

  

  要而言之,国家是社会上各种势力博弈的结果。国家是为解决社会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是处于社会上各阶级、集团之间的平衡器,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尽管在历史上,国家都以人民的对立面而出现,但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表明国家就是作为人民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兴起,人类文明素质的提升,国家将越来越发挥调和器的作用,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 [俄]列宁.论国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化,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 [俄]列宁.论国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德]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H. Gesth and C.Wright, London: Routllege and Kegan Paul,1970;

   [7] [美]Skocpol,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 Harf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8] [英]Edward S.Greenberg and Thomas F. Mayer, Change in the state: Cause and consequence, California; SAGE,1990;

   [9] 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化,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 李俊德,连俊沛.当代世界政治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13] [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华夏出版社,1988;

   [14]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 [荷兰]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7] [美] 杰斐逊.杰斐逊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8]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 [美]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

   [21] [美]Cf. Felix gilbert, The History essays of Otto hintz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2] [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3] [俄]杜林.国家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4] [俄]考茨基.伦理学和唯物史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5] [美]Maurice Duverger, Interduction political , Gallimand press,1964

   [26] [美]约翰·A..霍儿,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来源:文学界学术版2008年第8期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21495.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