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富强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的侵略,既贫穷又衰弱。在仁人志士的心目中,他们一直寄希望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但中国积贫积弱已久,富强之梦始终未能实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但远远还没有做到“富起来”了。同世界上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相比,始终处于贫穷状态。这成了开国一代老革命家的一块心病。他们费尽心血在寻找通向富裕之路,但始终未了却这一心愿。
一个国家的富强,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多少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被经济学界看成是最能反映某个国家是否富强或富强到何种程度的指标。但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GDP这个指标是不可能真正说明某些国家是否富强的。GDP的结构,也就是经济的结构,应当比GDP总量更能说明问题。不妨以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个国家的情况为例。1840年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的GDP总量远远大于英国,然而从GDP结构上看,中国和英国的差距却大得惊人。中国的GDP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构成的,中国的出口品主要是茶叶、丝绸、瓷器、桐油、猪鬃等。中国也出口棉纺织品,但都是手工纺织的产品。英国却与中国大不相同。1770年左右,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际,英国工业化已进行了70年。英国的GDP中,包括了各种机器设备、蒸汽机、钢铁等。英国的棉织品是机器制造的。英国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是火车和轮船,而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仍然是马车和帆船。当时欧洲大陆国家正在推进工业化,英国制造的机器设备、蒸汽机、机车、铁轨等便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大陆国家。英国的GDP结构跟中国不一样,是符合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潮流的,中国的GDP结构则大大落后于英国。这就充分表明GDP固然重要,但GDP的结构更加重要。今天,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GDP的结构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在GDP的比重方面,我们仍是不足的。加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以人口平均的GDP数量来说,我们依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这也是需要赶上的。
由此,我们可以再分析一下与富强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总量和人力资源结构问题。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的人口总量大大超过英国,然而人力资源结构却存在严重缺陷,远不如英国。这时的英国离工业革命已经70年了,小学教育在英国已经普及,城乡各地建立了许多中学,另外还创办了一些大学。在英国,年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经济管理人员、金融方面的专业人员。英国工人的熟练技术是闻名世界的,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当时正积极推进工业化,它们除了输入英国的资本和进口英国制造的机器设备以外,还输入英国的技工。据历史记载,当时英国铁路已经修了一段时间,所以法国修铁路时,巴黎到鲁昂的铁路要请英国工人来修,法国工人惊呆了。书上记载说,英国工人的工作熟练程度和吃肉的本领比法国人强多了。英国人生活富裕了,工人每餐供应肉,所以英国工人很耐劳,和他们的营养状况改善是有关的。
而中国呢?1840年和以后很多年,中国人口虽多,但人力资源结构不行。在中国,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绝大多数妇女是文盲,极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中国当时有几个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有几个人懂得近代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又有几个人懂得近代金融业务?中英两国人力资源结构的比较切实表明了中国的落后。今天,论GDP总值,中国已居于世界第二位,论人口总量,中国依旧居于世界第一位,但论人力资源的结构,中国同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旧很大。比如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小于西方发达国家。又如,熟练技工在全国工人中的比例,中国也小于西方发达国家。这表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同GDP的结构调整一样,都是影响中国实现“富强”目标的重要问题。所以从人力资源结构来说,应该有清醒认识,和GDP总量是世界第二位一样,不能自满,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赶上去。
“富强”作为一个目标,在更大程度上还同制度更新直接有关。2014年是甲午年,回顾120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地赔款,受尽屈辱。但仔细思考,中国败在何处?败在中国制度的腐败,这是最重要的教训。甲午战争开战之前,论国力,中日相差不大。即以海军来说,中国和日本双方舰队的战斗力几乎不相上下,中国海军之所以惨败,并非由于黄海战役不力,而是由于日军在辽东登陆,中国的陆军畏战畏敌,一触即溃,从而日军得以从陆路包抄威海基地的后背,以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朝鲜境内和辽宁境内的中国陆军简直不堪一击,见敌即溃退。这更能说明中国陆军之腐败,以致日军渡过鸭绿江后即长驱直入,中国陆军节节败退。中国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最明显地反映了制度腐败是中国失败的最大原因。无怪乎甲午国耻引起当时中国有识之士深思,以为非变法改制不足以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由此看来,对于既贫又弱的中国来说,调整GDP结构固然重要,大力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制度不改,腐败不除,中国从贫穷转为富强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中国贫弱依旧。“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奋斗,终于击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此“站起来”了。但在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问题上,却并未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第一代领导人有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敌视新中国,排斥新中国,封锁新中国,逼迫我们唯有向苏联学习,朝苏联靠拢。既然如此,中国只有照搬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照搬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经济的做法。当时中国的领导集体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定当时不向苏联学习,那向谁学习呢?机器从苏联买,专家从苏联聘,这就是中国走上计划经济的必然性,之所以现在不能轻易地说“当时怎么选了这样一条路?”是因为当时有当时的情况。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虽然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但使中国长期停滞在“既不富,也不强”的状态。再加上“十年动乱”,到20世纪中叶,中国已进入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困难境地。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入中国实际,参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改革思路。在思想路线上,重温“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正确地评价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大方针,从而中国开始了以“富强”为目标的新的历史进程。这也是习近平同志最近常说的“我们既要看过去,也要认真总结过去”,过去有过去时代的特点,但忘掉中国前三十年是怎么“站起来”的,是不行的,既要懂得“站起来”的经过,也要懂得“富起来”的经过,“富强富强,又富又强”,这是我们应该从过去得出的好经验。
邓小平指出,从总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世界正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期,中国一定要抓紧这个机会,使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国应加快改革和开放的步伐。改革,是指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是指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一切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进入富强的行列。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转入了快车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由温饱状态进入小康阶段。在这段时间内逐渐接近了富强的目标。从实践中,中国人普遍认识到,没有改革和开放,中国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以来35年的改革开放做了总结,指出当时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在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战略思想,围绕着新中国如何在世界舞台成功崛起、中华民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利更新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这是对中国实现“富强”目标的新的阐述。
根据习近平同志的阐述,为什么强调“成功崛起”而没有使用“和平崛起”的概念,是因为“和平崛起”要依赖国际的和平形势,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能实现的。如果世界上别的国家不让中国和平发展,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无法实现,中国核心利益被践踏,中国绝不会因此而屈服,中国将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坚决斗争,这样,中国仍将“成功崛起”,但并非仅限于“和平崛起”。“成功崛起”取决于自己,“和平崛起”取决于国际形势。
从这里,我们对“富强”目标的理解就深入了。“富强”始终是同民族复兴大业结合在一起的,“富强”包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之中。“富强”是我们的愿望,和平发展也是我们的愿望,但这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核心利益。离开了民族复兴大业,“富强”是谈不上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的。
二、两大历史任务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着眼于实现“富强”目标的时刻,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一个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另一个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所致力的,正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在上述两大历史任务中,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前提。没有民族独立,没有人民解放,无论是国家富裕还是人民富裕都依然是一种愿望,无法实现。这清楚地告诉我们没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不了的。中国各族人民之所以牢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正因为他们争取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事业为我们奠定了基础。
我们同样不会忘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试想,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在国民经济濒临于崩溃之际,幸亏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又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从1979年起,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已开始进入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指的是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