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黄玉顺:中国哲学的情感进路——从李泽厚“情本论”谈起

更新时间:2023-03-16 09:40:34
作者: 黄玉顺 (进入专栏)  
“可欲”指孟子所说“可欲之谓善”[24]。

  

   鉴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有人在微信群里提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是否一致?”这显然意在为海德格尔思想辩护。我的回答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是否一致’这个问法,已经蕴含了对他的思想的否定,因为只有两种可能:一致,意味着他的思想有问题;不一致,同样意味着他的思想有问题,即不是‘生命的学问’。没人怀疑海德格尔的思想能力。然而结果如何?这就表明:存在着某种比思想能力更根本、更要紧、更要害的事情。”

  

   且以儒家的“仁爱”情感来看,其中的“差等之爱”的情感必然导致利益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情感路径只能是超越“差等之爱”而走向“一体之仁”[25],即韩愈讲的“博爱”[26]。这里至少有两个环节:正义感(义)与社会规范和制度(礼)。

  

   海德格尔及存在主义者所关注的那些负面情感,特别是“他人即地狱”那样的情感体验,并不能导向可欲的价值规范及其制度。

  

   所以,戴震并不仅仅简单地肯定“情欲”,因为情欲并不是“理”;他进一步强调“情之不爽失”,这才是“理”。这就是蒙培元所讲的“理性情感”(reasonable emotion)。

  

   例如“自由”问题,真正彻底的自由观念,是意识到“他者的自由”;否则,势必导致“自我的自由”的否定。

  

   这就是正义感,它会导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进而导向“公共理性”(public rationality)。

  

   (三)情感的超越问题

  

   蒙培元特别注重情感的超越问题,他的情感存在论,其实是情感境界论,境界的提升就是情感的自我超越。前面说过,他所说的“情可上下其说”,就是在讲情感的“下学而上达”。

  

   但是,需要注意区分两种不同含义的超越(transcendence)[27]:

  

   一种是人的超验性(transcendental)(或译“先验”)。按照中国哲学情感进路的理解,而非西方哲学、康德哲学的理解,那么,这并不是在讲理性的超验性,而是情感本身的超验性。从生理心理的、经验的自然情感,到理性的情感、道德情感,乃至超越情理对立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超验性。

  

   另一种则是“天”或“帝”的超凡性(transcendent)。“人”的内在超验性(所谓“内在超越”)指向“天”的外在超凡性(所谓“外在超越”),这就是孟子讲的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知天”,其宗旨是“事天”,而非“僭天”。[28]

  

   这两种主体,即人与天的超越之间的连接,作为中国哲学“天人之际”问题的终极解决,就是“敬畏”的情感,即孔子所说的“畏天命”[29]。

  

   在这方面,马克斯·舍勒的情感现象学值得参考,尽管他所讲的不是中国的“天”或“帝”之爱,而是基督教的“God”之爱。[30]

  

   综上所述,在情感问题上,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历史形态:先秦儒家哲学;宋明理学;转型时代儒家情感哲学的复兴。这种复兴伴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的“走向现代性”,大致可以分为三期:一是帝国后期中国哲学的情感进路;二是民国时期中国哲学的情感进路;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的情感进路。李泽厚和蒙培元是中国哲学情感进路当代复兴的先驱,而两者的差异是:李泽厚的思想是历史唯物论的,而蒙培元的思想则是儒学的。当前的情感哲学复兴存在着三个方面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情感的存在者化问题;二是情感的价值中性问题;三是情感的超越问题。

  

Reflection on The Emotional Approa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Talking About Li Zehou's "Emotional Ontology"

  

   Abstract: In terms of emotion, Chinese philosophy, especially Confucian philosoph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historical forms: Pre Qin Confucian philosophy; Neo Confucianism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 emotional philosophy in the transitional era. Being accompanied by the "towards modernit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thought, this revival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is the emotional approa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The second is the emotional approa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ird is the emotional approa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i Zehou and Meng Peiyuan are the pioneers of the contemporary revival of the emotional approa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Li Zehou's thought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le Meng Peiyuan's thought is belong to Confucianism.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in the revival of emotional philosophy that need to be reflected: First, emotion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being; Second, the value neutrality of emotion; Third, the transcendence of emotion.

  

   Keywords: Chinese Philosophy; Emotional Approach; Li Zehou's "Emotional Ontology"; Meng Peiyuan's "Emotional Confucianism"; Reflection

  

   [①]《性自命出》,载《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参见黄玉顺:《情感儒学:当代哲学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第43–47页。文章指出:“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最初提出‘情感哲学’概念是写作于1986年、发表于1987年的论文《李退溪的情感哲学》。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强调情感、从而与蒙培元‘情感哲学’形成呼应的《性自命出》在几年之后的1993年10月才出土,而《郭店楚墓竹简》更是十年之后的1998年5月才出版。”

  

   [③] 参见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1‒60页;《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生活儒学”问答》,载《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1页。

  

   [④] 参见黄玉顺:《儒学为生活变革而自我变革》,《衡水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第4–9页;《孟荀整合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文史哲》(英文版)第6卷第1期,第21–42页。

  

   [⑤]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⑥] 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上》,《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原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

  

   [⑦]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⑧] 参见黄玉顺:《论儒学的现代性》,《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5–135页。

  

   [⑨] 参见黄玉顺:《儒家的情感观念》,《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第5–13页。

  

   [⑩] 黄玉顺:《儒家的情感观念》,《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第5–13页。

  

   [11] 崔发展:《儒家形而上学的颠覆——评蒙培元的“情感儒学”》,载《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易小明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28页;收入《情与理:“情感儒学”与“新理学”研究——蒙培元70寿辰学术研讨集》,黄玉顺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157页。

  

   [12] 蒙培元:《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载《亚文——东亚文化与21世纪》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313页;《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1页。

  

[1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心’可以上下其讲。上提而为超越的本心,(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1525.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