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逻辑:“术语的革命”与“集义所生”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事实、实践、状态具有不同的概念属性。对其生成逻辑、理论特点、历史地位和未来走向,需要从四个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第一,它与新时代相适应、相对应,把握和体现的是新时代的主题和精神;第二,它是经由“术语的革命”所达致的革命性重构,具有原创性、主体性、时代性,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第三,它闪耀着中国“集义”思想的文明光辉,体现出“集义”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内容;第四,它蕴含着深厚的实践生命力,同时也存在着变和不变的内在张力,因而既有内生成长性,也表现出自我否定性。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将会迈向“更高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必然会融入新的理论“合题”而归于消灭。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术语的革命,集义所生,成长性,自我否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建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①他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个概念,并且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作了属性区分,进而指明了理论与战略布局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论述的出场非比寻常,不可等闲视之。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兴起学习热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意义等议项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解读和阐释,推升了这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普及化程度和体系化水平。但是,不少讨论没有严格界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话题语境和应用场景,没有清晰区分范畴指向和叙事逻辑,没有准确反映现代化理论探索与实践展开既紧密互动又各具禀赋的背景层次和演进脉络,有的论述甚至未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路径与事实、结果进行最基本的辨别,而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混而言之,简单比附、亦步亦趋、牵强附会,不仅阻滞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发和学术化表达,也削弱了理论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践的客观性、复杂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作出逻辑辨析,具有正本清源的标志性、转折性意义。
更进一步说,理论当然来源于实践,但是它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生长逻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就是说,它就不是把思想当做独立地发展的、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的东西来对待了。”②显而易见,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不一定都符合客观规律,理论因此获得了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正是因为要证明和彰显自身的合法性,称得上科学的理论必然要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实践自带目的,“规律”也要靠实践去摸索和验证,但是实践自己不会说话,只能借助理论去表达。理论还有一个特长,它不仅观察“当下”实践,同时也能洞察“过往”和“他者”的实践,从中发现事物规律和未来趋势,并予以概念化表达和逻辑化论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也就是说,“过往”的实践、“他者”的实践,也是构成理论来源的实践。这两种实践人们已经无法亲历,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显然已无可能,只能从“纸上得来”。这种“纸上得来”的东西,归根到底还是实践的历史记录和能动反映,但它已经失去了可以切身感知的直接体验性,而是表现为经过抽象和概括的“知识”或者理论。“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③由此可见,在本体意义上讲理论源于实践固然不误,但是理论包含的总体性、整体性信息远远多于任何一种现实的实践,把一个理论与“当下”实践经验简单对应起来是很危险的,极易滑入狭隘经验论和机械反映论的泥坑。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实践不可能自动上升为理论,碎片化的经验概括与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也不能简单划等号。新知识的生成和新理论的建构,当然不能脱离对“当下”实践的观照、反映和概括,但它也许更需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以此作为直接的理论素材和来源。“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④这是理论创造和发展的一般逻辑。
因此,剖析理论本身的生成逻辑、思想来源、价值意蕴,不仅是完整、准确、全面理解现实理论形态的必要,更是深刻解读并深化拓展“当下”实践的前提。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⑤,奠定了这个理论最过硬的事实和实践基础。而作为现实的理论形态,“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⑥,表明这个理论的材料来源十分丰富,具有“融通生成”的性质和特点。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要让这个理论成为现实,现代化实践本身应当力求趋向这个理论,体现这个理论的给定方向和本质要求。而深入解析和深刻把握这个理论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其独到的方法论,自然应该视为现实趋向理论的前提条件。
一、“术语的革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内涵及其全面超越
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只能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能产生于其他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
理论作为思想中的现实,实质上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⑧。更确切地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产物,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⑨这就引出了一个真正的重大问题,也就是真正的理论与自己时代的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理论如何判定“自己时代”和涵摄“自己时代精神”,让理论自身成为真正的理论。这两个问题相互交织缠绕,在哲学上展开思辨可能过于玄远,我们可以简单化地给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真正的理论与“自己时代”“自己时代精神”必然是对应并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当然是连续的,但它不是时间上自然的平滑的物理流动,而是呈现出具有不同活动内容和思想内涵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在连续中出现变化和起伏。“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⑩量变积累历史,质变划分历史。历史过程可以而且有必要按照是否发生质的变化来划分时代和阶段,不同时代和阶段在问题、主题、议题等“时代精神”上必然存在“边”的本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如果为思想和理论所识别和把握,就会产生思想的蜕变和理论的创新,催生出新的思想理论形态。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只能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为它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涵和“最实际的呼声”,要解决的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矛盾和真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由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的,但一般理解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个新时代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项成就在量的积累上的结果,也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质的方面的跃升”11。因此,新时代既是前一历史时期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又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启。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特点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2由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这个时代的声音和口号,是这个时代“最实际的呼声”。正是因应这个时代强音和精神状态,党的十九大斩钉截铁地作出判定,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法,把“现代化”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概念表达,开始从理论思维上聚焦和凸显“现代化”这个命题。13党的二十大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正式宣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大幕,并精准提炼和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一步张扬了“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从思想史、理论史的发展脉络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高度呼应、并生共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真正的”理论,正是新时代精神的产物,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新时代。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能产生于其他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从空间和地域维度看,显而易见,“中国式”已经鲜明标注了这个理论“在中国”。当下世界各国各地尽管处于同一时代,也可能拥有一些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不排斥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仅不排斥,而且要积极学习借鉴,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武装自己”14,但是,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各地在具体活动内容和特定精神内涵上仍然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捕捉和反映的,主要还是“同一时代”下“中国”的时代声音和时代精神。从党的理论发展史和理论创新史来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多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统领性概念,实现现代化是一以贯之的主题。这个主题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所决定的,集中体现了党的精神气质和思想高度,具有宏观把握和清晰引领历史进程的精神气魄。同时,“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15必须清醒认识到现代化的大主题要分若干历史阶段来演绎,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声音和具体主题具有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由此建构和生成的思想理论在反映和体现大主题的同时,必然也具有具体阶段性和特定时代性,从而表现为与具体阶段和特定时代相对应、相适应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形态。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代的最强音和最鲜明的精神状态无疑是“革命”。“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16与之相对应、相适应的具体理论形态,是以毛泽东为主要创建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和系统阐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1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是“建设”。这一时期经历了严重曲折,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但还是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重要思想成果,“论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具有中国特点的思想和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初步作出了正确的论述”,“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