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在于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土地非农化使用为后来乡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土地保障;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乃至基础设施条件。正是借助乡镇企业发展所积累下来的优越条件,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借助出口导向型经济和中国制造的巨大优势,沿海发达地区实现了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乡镇企业到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制造业的华丽转身。
简单地说,虽然全国农村在20世纪80年代都出现了兴办乡镇企业推动乡村工业化的热潮,却只有沿海地区借出口导向的有利时机与良好的地缘条件,实现了乡村工业由内循环向外循环,由模糊产权向现代产权的转换,结果就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关停,乡村再次“去工业化”,沿海地区乡村工业却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以出口为导向,建立在招商引资基础上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车间”,乡村工业化,农村变成城市的内在组成部分,城乡界限变得模糊。看起来体制仍然是农村,比如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这些土地却已经非农使用,成为后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体系,成为世界工厂,沿海地区利用优越条件吸引资本和劳动力,持续发展工业,结果就是沿海地区形成了不分城乡的全域工业化,区域内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逐步完善,区域内任何一个空间都具备发展二三产业的良好条件。这也正是前述中国沿海地区只用不到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创造了全国接近一半的GDP的原因。
农村工业化,不分城乡的持续经济成长,就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有利于二三产业发展的全域条件,虽然体制上仍然存在农村,实际功能上农村早已变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沿海地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经济带,在这个城市经济带内的农村仅仅是体制上带有农村特征,实际功能与城市无异。
正是由于农村工业化,大量农地非农使用(包括已经征收为国家建设用地和仍然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两部分),使县域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可以提供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流入。
作为沿海城市经济带内在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发展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县域范围有大面积土地,之前土地主要用于农业,农业能创造的GDP和吸纳的劳动力都十分有限。现在县域农地非农使用,就可以容纳规模极为巨大的二三产业,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因此就有巨大发展潜能。结果就是,紧邻上海的苏州工业快速发展,前提是苏州总面积达8657平方公里,比上海的面积(6340平方公里)还要大,其中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昆山市面积达931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面积就有发展二三产业的巨大空间。2021年上海的GDP为4.32万亿元,苏州的为2.27万亿元,昆山也突破了4700亿元。⑥同样,紧邻深圳的东莞工业也快速成长,1988年东莞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东莞同样占有广阔的土地,深圳国土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东莞为2460平方公里。2021年深圳的GDP为3.07万亿元,东莞也有1.09万亿元⑦。
正是借助沿海城市经济带的优势,中国沿海地区县域经济规模将中西部地区远远甩到后面。2021年全国百强县前30名,江苏占13席,浙江占7席,福建占3席,山东占2席,剩下5席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所辖县市和资源型县市。⑧之所以广东没有进入30强的县市,是因为珠三角地区县市都已经直接升格或变成市辖区,不再纳入百强县排名。东莞过去是县级市,其GDP是百强县之首昆山市的两倍多,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GDP也有7600多亿元⑨,远远超过昆山市2021年4700亿元的规模。
发达的县域经济,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配套,家门口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就形成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分城乡的全域城市化,也就形成了沿海城市经济带。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农村本质上是城市的内在组成部分,与中西部地区农村有本质差异。
三、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与县域经济
从全国来看,当前农村工业化已无可能。由于农业收入有限,农民要提高收入水平就必须进城务工经商,因此开启了中国农村高速城市化的浪潮。刚开始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很快进城获得了稳定就业与收入机会的农户就可能全家进城。中国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6.2%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64.7%⑩。
农民进城的目标是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与较高的收入,从而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相对来讲,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才有较多高收入的就业机会,而中西部县域经济很难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因此,农民主要是进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他们的收入却不足以在这些有较多就业机会的城市体面安居,进城农民大多在县城买房,由此造成农民工作地点与买房地点的分离。这个分离再加上往往只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而年老父母留村,就形成当前中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的年老父母留村务农,年轻人到沿海地区务工,而由家长陪上学儿童在县城接受相对较好教育的“一家三制”的现象11。
当前,全国中西部地区很少有县能成为全国百强县,即使能上百强县榜单,也大多是地处省会城市或资源型地区,比如湖南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就是省会长沙市下辖的三个县(县级市),陕西神木县是全国煤炭资源最多的县。既缺少诸如省会城市等特大城市依靠,又缺少资源的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条件,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太小,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很难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发展所需最低限度的规模要求。
相对来讲,中西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产业配套,可以为现代制造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除省会城市以外,中西部地区还有大量以地级市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比如中部地区省会以外的第二大城市,GDP往往也在五千亿元量级,这个量级区域中心城市可以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规模条件。
当然,中西部地区还有大量经济规模量级在一千亿元左右的地级市,和大量经济规模在一百亿元量级的县域经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千亿元经济规模量级的地级市还很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难以为现代制造业提供较为可靠的发展条件。一个地级市往往下辖五六个甚至上十个县,中西部一百亿元量级的县域经济就更不可能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发展所需的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在沿海城市经济带和中西部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所容纳现代制造业以外的过剩产能,向其他一般地级市和县城转移时,如果鼓励县城与地级市竞争,有限的产能在市县之间分散布局,结果很可能是县城因规模太小难以支撑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而在县城参与竞争的情况下,地级市经济规模也迟迟难以上去,无力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合适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在当前已有沿海城市经济带、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外的制造业产能相对有限,若将这些有限的产能分散在地级市和县域布局,结果很可能是县城没有发展起来,地级市却垮下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中西部地区应当重点支持地级市的产业发展,使其成长为可以有效容纳现代产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县城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空间不大、机会不多,绝对不可能每个县城都成为制造业中心。集聚及集中本来也是制造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
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提供第二产业的就业机会,只有有了大量制造业就业,才可能有第三产业发展机会,城市也才可能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一旦县城难以有效容纳现代制造业,县城就不可能为进城农民提供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就业机会,农民即使在县城买房也无法在县城就业,甚至农民越是在中西部地区县城买了房,他们就越要到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的沿海地区务工,以及越要保留父母在农村的务农机会。
这样看来,当前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县域经济还是建立在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以及农户农业收入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本质上仍然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逻辑,这与已经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带有机组成部分的沿海地区县域经济根本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小结一下,中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农民进城。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城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层面是进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获得二三产业就业机会与收入;另一个层面则是在县城买房,以享受县城良好的公共服务。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城的以上两个层面就意味着,农民很可能还要二次进城,最终要实现工作与居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即进入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进城农民一般不会放弃农村土地,甚至农民越是进城,就越要让年老父母保留农业收入和农村养老条件12。农民进城了,让渡出农村获利的机会,留守农民也就可以从农业和农村中增加收入。
四、土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
在《土地管理法》出台前,农村集体土地可以不经过国家审批即用于建设用途。20世纪7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基本都占用了集体土地,包括集体耕地。
《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发布,1988年修正,1998年修订。在《土地管理法》颁行之前,农村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可以占用集体土地。直至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第四十三条才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同时仍然留有余地,即规定,“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总体来讲,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之前,一些地方以兴办乡镇企业名义占用了大量农地,形成后来所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其中最典型的是苏南和珠三角地区。当前全国农村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200万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13因此,在苏南和珠三角的农村,用村集体土地修建厂房,招商引资,农民坐地收取租金,成为普遍情况。廉价土地是“中国制造”具有无比的国际竞争优势的一大原因。
当然,因为乡村工业化的起点不同,沿海地区形成了相当不同的土地利益分配模式。以苏南为代表的是由集体兴办乡镇企业的模式。苏南乡镇企业是由集体出土地,融资,并且由集体经营的模式,土地是集体的,并不稀缺,村集体兴办乡镇企业能否赚钱关键是村集体是否善于经营,村支书往往是灵魂人物。苏南因此出现一批经营集体企业的农民企业家,企业成败的关键不在土地而在企业家的个人能力。结果,在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