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韩庆祥: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更新时间:2023-03-13 09:34:29
作者: 韩庆祥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表明二十大报告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重要文献。深入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它包括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生成逻辑,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这一创新突破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都聚焦于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理论逻辑,在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逻辑,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逻辑,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的历史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二十大报告第一次从总体上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了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生成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世界逻辑  理论体系  话语体系

  

   作者: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北京市,100091)

  

   原文刊于《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6期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

  

   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最根本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解决我国经济落后问题,周恩来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治理国家,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第一次作出的较为全面的战略性思考和主动性谋划,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我们曾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为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积极主动致力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道路,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具有划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实质上是从“治本”意义上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层面提出的现代化问题。从“四个现代化”,经“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的是我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逻辑。

  

   在这种历史演进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大重要论断。这三大重要论断是沿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一一“出场”的,是历史逻辑上步步递进、提升,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不断推进、拓展的关系。

  

   二十大报告所讲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这表明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新时代这十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主要是为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五句话”重要论述,都是对接“新时代”的,主要是从“新时代”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讲的,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创造和建构起来的呢?

  

   首先,我们最早提出的是“走自己的路”。其深意,既在于从“破”上要破除现代化道路问题上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也在于从“立”上确立“道路”问题上的中国自主性。这是前提,是一种推进。

  

   其次,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走自己的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内涵。其基本内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国基点;其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这是对“走自己的路”在内涵上的一种推进和拓展。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和提升,它来源于并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走”出来的,也是从相对注重经济领域生产力的单向度增长到注重全面发展再到注重系统性战略谋划的历史逻辑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来源。“推进、拓展、提升”,是说“中国式”是从“中国特色”转换、提升出来的。“中国特色”表达的是体现中国国情、蕴含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点,“中国式”则把这种中国特色、中华文化、中国特点提升为一种中国范式,它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范式而言的,因而具有类型学与典型样本的意义,显然,这是一种更为科学和规范的表述,因而具有对话与传播意义。“现代化”,既是更为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是为了突出现代化,且与西方现代化处在同一主题“频道”上进行对话,表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新”,有其针对性的“存在”意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应然走向实然的征程中既区别于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新的类型,也相对区别并推进、拓展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还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不断有新的提升有关。显然,这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和提升。

  

   最后,二十大报告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又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既体现在它跳出了仅从道路来谈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为从更为广阔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它从生成逻辑、性质方向、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实践推进等方面,从总体上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还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和叙事,彰显现代化问题上的中国自立自信。

  

   这一系列推进、拓展和提升,就成功创造和建构起了中国式现代化。

  

   具体来说,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深意的。这表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的成功突破,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邓小平所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和提升。

  

   其一,从历史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基础上逻辑地推进和拓展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又指出:我们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目标是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阐述表明,邓小平强调的是“中国式”,即“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样强调要“适合中国情况”。同时也要看到,邓小平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指建成“小康社会”,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从五方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且是与“新时代”明确对接的。一是新时代即在2035年要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进和拓展了改革开放之初所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是新时代更加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对改革开放之初在实践上相对注重物质财富增长和人民基本需求满足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三是新时代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绿色发展,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那种发展经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模式。四是新时代更加注重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强调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更加强调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求“以中国发展贡献于世界”,促进合作共赢,这对改革开放之初相对注重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国内发展”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五是新时代更加注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解决“强起来”的问题,这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相对注重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注重解决“富起来”并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上述五个方面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推进和拓展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大且最成功的创新突破。

  

其二,从现实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两个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推动“五大文明”之“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推动“五大文明”是“两个创造”之“因”。(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1471.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