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铭:欧美同行评议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学术共同体是印刷媒介时代建构传播秩序的主角,因学术交流的需要创办了学术期刊,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划定了学者和“门外汉”之间的明显边界,因学术质量的需要制定了同行评议的规则等。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因此,“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术期刊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思想活跃的学术团体,而这个学术团体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行评议在欧美国家确立3个多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论文评审、基金遴选、职称评定、学术荣誉等众多科学评价活动之中,甚至扮演了学术界普遍意义上的“黄金准则”和“高品质守门人”的角色。但是同行评议也存在制度缺陷和技术漏洞,一直处于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当中。
同行评议的起源
关于同行评议的起源,目前国内外主要有3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起源于9世纪末的叙利亚。当时的地区性医疗委员会为确保行医符合行业道德规范,对自由流动医生的诊断报告建立了一种类似同行评议的复核制度。第二种说法,起源于1416年威尼斯共和国实行的专利授权。确定是否给发明者授予新发明、新工艺的专利权时,采用的做法类似于后来的同行评议方法。第三种说法,起源于1666年英国皇家学会采用同行评议方法审核《哲学汇刊》论文手稿的机制。从历史维度看,同行评议的操作多种多样,但是否建立起学术共同体内部有组织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质量控制的有效制度才是关键。从理论维度看,英国皇家学会是一个独立的社团,其基本功能就是增进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学会、学术期刊与学术年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学术体制。所以说,《哲学汇刊》开启了同行评议的最早实践,英国皇家学会才是同行评议真正意义上的始作俑者。
英国是同行评议制度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早期只是有大约12名科学家的小团体,他们经常会在格雷沙姆学院和其他不固定的地方聚会,所以被称之为“无形学院”。1660年11月某日,他们正式提出成立一个促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院。后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布隆克尔勋爵当上第一任会长,其中著名的会员有克里斯托弗·雷恩、罗伯特·波义耳、约翰·威尔金斯、罗伯特·莫雷和威廉·布朗克等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以“促进自然知识进步”为目标,不涉及政治和宗教,因而得到了国王授予的印刷出版的特权,这就摆脱了当时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为近代早期英国第一本学术期刊的诞生提供了契机。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初就设置了一个专门的登记簿,用来记录学会会员更新的学术信息和时间、科学实验数据和过程、学术研究成果和争论。1665年2月底,为了将学会内部所登记的这些学术信息和成果,及时传播到社会并扩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议决:“《哲学汇刊》由奥尔登伯格负责,在有充足稿件的条件下,每月第一个星期出版,稿件由学会理事会根据特许状的许可范围审定,并指定会员复审。”这本学术期刊最初的刊名为《哲学汇刊——总结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的探索、研究和工作》,于1665年3月6日正式在英国伦敦出版,共16页。奥尔登伯格在“发刊词”中宣称:“促进哲学研究之提高所必需者,莫过于将他人已发现或已付诸实践的东西传播给那些在同一领域内进行研究或努力的人。因此宜用出版这一最合适的途径,以满足从事同类课题、乐于促进学术研究、推广有用的新发明,因而有权了解本王国及世界其他各地情况的人,使之时时了解科学的进展、了解博学好问的那些人的劳动和尝试及其全部发现和实践。为此,这些成果应得到明确和如实的传播,激励人们进一步追求扎实有用的知识,使得天才的努力和事业受到珍视,并引导和鼓励探索、试验、发现新事物,相互交流,对增长自然知识的宏伟规划做出贡献,完善哲学和自然科学。”早期《哲学汇刊》主要刊登科学家之间的通信摘录和皇家学会会员的科学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以及木星黑点、冰山考察等领域。既然是由个人间的学术通信发展而来,《哲学汇刊》就明显地把私人性、礼仪性、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保存在学术文本中,体现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哲学汇刊》从1665年到1750年近百年的编辑工作,由亨利·奥尔登伯格、纳希米阿·格鲁、罗伯特·波尔蒂、埃德·哈雷、理查德·沃克、汉斯·斯隆、詹姆斯·朱林、克伦威尔·莫迪默等人担任,他们曾称自己为“editor”,或从事 “edited”的工作。这些人有的是学会秘书,有的是著名科学家,编辑时间短者1~2年,长者21年。亨利·奥尔登伯格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16年,编辑《哲学汇刊》12年,出版136期共12卷。他人脉广泛,与欧洲当时比较知名的科学家保持密切的交往和联系,以便了解他们的科研信息和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搜集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信件,从中选择适合刊登的文章,并且进行摘录、翻译、删改。这种“高度侵入型编辑”把关,使《哲学汇刊》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出版物,亨利·奥尔登伯格也因此成为学术期刊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不过刊发什么文章,完全取决于编辑个人的兴趣和偏好,也大大影响了刊物的均衡发展。
早在1732年,爱丁堡皇家学会就在出版的《医学论文与观察》创刊号中明确规定: “邮寄投稿的研究报告按主题分配给精通该方向的学会会员审阅,其身份对作者隐匿,不印刷记录评审过程。”这种做法,或许给了英国学术共同体以启迪。因此,英国皇家学会理事麦克尔斯菲尔德于1752年初提出了改善《哲学汇刊》编辑方针的建议。理事会召开两次会议,通过决议: “理事会作为整个学会的代表,对学会的出版工作负有完全责任”“为了学会的名声和荣誉,要指定一个委员会负责论文的选择和出版工作。要求会员事先用心阅读所上交的论文,或在每周会议上与论文作者交谈,确保论文出版质量,并规定除了委员会挑选的合格论文外,其他论文不能在《哲学汇刊》上发表”“论文委员会中,会长、副会长和秘书应是永久委员。会长有权指定召开会议。会议通知应事先送交委员会的每个委员。委员会的法定人数不少于5 人”。由个体“编辑评审”论文到群体“委员会评议”论文,体现了公平及集体负责的原则,由此建立了《哲学汇刊》在英国学术界的权威性形象。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成了欧洲当时技术与经济上的不断进步,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逐渐成形,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社会科学的诞生、形成提供了条件。大约1840年后,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一项重要的专业标准,只有在《哲学汇刊》发表过文章,才能被接纳为会员。这个标准成为学者和“门外汉”之间的明显边界,也成为学者跻身学术共同体的资格凭证。1887年,《哲学汇刊》按照研究主题拆分成A、B两个系列,前者专攻数学、物理学研究,后者专攻生物学研究。英国皇家学会随之成立6个专业委员会,邀请优秀的同行专家和会员进入“论文委员会”,对每一篇论文的重要性、新颖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审读,并保证在论文发表前用书面的方式进行评议,给予研究成果较为客观的学术评价和认可。这种“同行评议”的方式,确保了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并很快被《英国医学杂志》等期刊所接受。19世纪末,《哲学汇刊》的同行评议制度更加严谨,要求作者提交标准开本、规范格式的论文,并且要将同一份手稿先后送两位专家评议。随着印刷媒介的普及化,知识生产的专门化,英国皇家学会也逐步从“有闲与无拘无束的绅士”俱乐部变成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同行评议”更成为英国学术期刊权威性的重要保障,从而加速了优秀科学成果的脱颖而出。
同行评议的发展类型
同行评议 (Peer Review),是指由从事相同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专家对科学研究全过程,尤其是科研资源配置和科研成果鉴定采取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同行评议制度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原因在于学术共同体为同行评议提供了必要的评议主体并影响了同行评议的质量,同行评议则保障了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性发展和公信力的维护与提高。
美国是最早开展科研成果绩效评价的国家。美国著名科学家万尼瓦尔·布什给罗斯福总统写的建议《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亦称“布什报告”),不仅重塑了二战后美国政府支持科学研究与教育的体制机制,而且推动政府在1950年设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NSF的特点有二:首先是资助覆盖范围广,并不特别指定某个方向;其次是通过发布指南、自由申请、同行评议、择优支持等程序,以竞争性方式实现资助。美国在国家法律和联邦法规层面对同行评议进行了规范和固化,这为科研项目的同行评议提供了有力支撑。NSF对项目申请的同行评议分为3种方式:一是通信评议(即函评),二是评议评审(即会评),三是函评加会评。由于各科学部所资助的学科特点不同,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评议方式和评议模式。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制定了《评审会议程序》《评分程序》《评审专家指南》等文件,规定了学术性同行评议的8条标准,包括研究的意义、方法、创新性,申请者的能力、研究环境,不同群体的参与性、预算,以及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英国议会2002年简报指出,英国的同行评议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研究经费的分配,二是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三是评估大学院系的科研研究。英国研究与创新署制定的《评估与决策原则》规定,研究理事会工作的基础就是评估,指对提交的申请进行的、用来确定申请是否可以获得资助以及哪些申请应该获得资助的过程。评估包括独立的专家评审和集体的专家组评估,评审者根据公布的评审标准对申请进行评价。评审者为来自企业、学术界或公共和慈善机构等其他行业的专家与同行。评审通常分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两个阶段。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要求申请人参加面谈,作为评估过程的一部分。加拿大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基金会成立于1977年,每年有300~400名本土和外埠专家参与同行评议。加拿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同行评议制度,被称之为最有制约的同行评议制度。第一, 在组织结构框架方面,设计了行政,治理与提名委员会、独立审计委员会以及程序和质量委员会,分别从人员、内控和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管。第二,在评审人选拔方面,充分考虑了机构类型、机构规模、区域代表性、性别、语言能力和学科分布等因素, 严格控制专家团队的质量。第三,在评审过程方面,通过初步评审、会议评审、项目官员监管等环节, 保证了程序上的公正性。第四,在评审反馈机制中设立申诉环节,如有证据表明在评审过程中存在瑕疵并且对申请资助与否产生了负面影响,申请人可以通过“最终的权利”进行辩护,这样既满足了学者对自己学术作品的捍卫权利,又给整个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纠错的机会。
欧美学术期刊广泛采纳同行评议,应该在20世纪60年代。1962 年,曾针对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科技期刊做了一项调查,涵盖13个国家的156种期刊,结果显示71%的期刊实行了同行评议制度,且国别间的差异明显,美国49种学术期刊中仅2种未采用。至此,同行评议已成为学术文化的要素之一。
欧美国家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种类型,概括而言可分为传统同行评议、开放同行评议、协作同行评议和预印本等模式。未来趋势将向智能化、多元化、透明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