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邵春堡: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更新时间:2023-03-09 10:37:14
作者: 邵春堡 (进入专栏)  
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

   让科技人才各展其长,协作攻关。科技工作者身处不同领域,要汇聚成国家战略科技的强大力量,各展其长,协同合作。一是国家科技团队要聚焦主业,以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组建多学科交叉大团队,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共性需求的定向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创新的一支劲旅,要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战略行动,提升高校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作用。三是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企业要牵头整合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创新基地;科技领军企业要面向长远布局基础研究,深度参与国家科技计划论证实施,牵头承担国家基础研究任务。四是新型研发机构要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各方面团队要加强协同,推动产学研协作融通,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技领军企业等多方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更大舞台,凭借真才实学,获取过硬成果,赢得科技界认可。

   加强教育和培养,让人才竞相涌现。自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人才竞相涌现;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在后备人才的早期培养中,注重正确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全力以赴支持和保障基础研究工作

  

   大科学时代的基础研究,呈现大团队、大投入、大设备、大目标、大风险等特征,科技的形态与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技发展需要得到国家强有力支持,需要理顺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需要各方面统筹支持和保障。这些已成为基础研究最大的外生变量,宏观微观都是如此。

   组织领导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每个时期的基础研究都取得过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体制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化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新型管理方式,探索长周期资助模式;明确权责,奖惩有力。

   多元投入保障。完善基础研究的多元投入体系。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逐步提高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进行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精神文化保障。科学研究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全社会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价值理念,通过广泛的科普,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营造研究和创新的社会氛围。

  

   (作者:邵春堡 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首发中国纪检监察报)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137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