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堡:劳动力的深刻变化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对生产力的巨大变革。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科技在“利用外部世界的资源制造先进的工具,来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生产力内部的变革,使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成为未来社会颠覆和创造的决定性力量。
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粉领、圆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到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一、现代科技将使劳动者内涵更加丰富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距离遥远,大约有10亿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见卫生工作者。”[1]但是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
富足、和谐和科技,带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在19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仅有37岁。二战以来的70多年,随着医疗和粮食供给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从1950年的45.7岁增长至2015年的71.7岁,全球人口也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生物技术与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跟进,诸如生产新器官、大脑记忆体、骨干、皮肤等医药产品,不断扩大保健等方面的市场,加之支持寿命延长需要的更多的健康护理和服务等的增长,在去除疾病痛苦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普遍延长。这都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增强劳动者的幸福感受,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
未来的基因治疗技术和人工智能,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可能通过基因技术、纳米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没有疾病的人生,拓展人类的智慧极限,帮助人类抵抗衰老,让人类进化的更优秀、更长寿,甚至会较少受到生物的局限,向着永生挑战,人们对未来的健康充满信心,实际上在延长劳动者的有效时间。
由此,我们体会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中的“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的存在,劳动与人也不是终极定义,而是一个发展和开放体系。最初的劳动创造人,是经过制造工具到产生语言,使人成为劳动者;经过长期劳动,使人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经过人的自然体质的成长到人的劳动协作的社会性的成长,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起成长,说明人成为生产力的活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现在的数字智能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随着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
二、附着“器官”的人增强了劳动者的能力
在数字智能科技装备下,人们各种穿戴和随身便携式智能器械,使劳动者的功能和智能得到延伸,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多面手,降低人们进入各个领域劳动的门槛,把人从固定的组织、单位、场所释放出来,可以游走在多个岗位,通过操控随身或工作台的智能器械,使人变得更加强大,增强劳动者的活力,更加灵动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一切技术都是人的延伸。一次又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使人们的肢体、视力、听力以及大脑等组织器官得以延伸,同时更新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媒介。每一种技术都延伸或增强了人的某一器官或功能。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促成人类欲望的满足,不仅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还扩展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想象力。机器人有可能延伸人的功能、行为方式、智能,还可能延伸人的情感。现在的机器人正在从部分延伸向整体发展,从低级延伸向高级发展,从功能延伸向智能发展。
延伸意味着超越人的身体局限,扩大人的能力,让人完成原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随着机器文明迭代进步,人的智能和功能不断延伸。过去,刀斧锄耙延伸了双手和胳膊,车轮延伸了脚和腿,衣服房屋延伸了皮肤,望远镜延伸了眼睛,武器延伸了牙齿,文字延伸了语言,电话延伸了耳朵嘴巴,电视电脑等媒体延伸了神经中枢。现在,人工智能延伸人体和人脑,延伸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也是对人的内外机械性介入。未来我们可能不需要眼睛也可以看到,不需要耳朵也能够听到,人们将逐步拥有新的感知方式,也将体验崭新的世界。
借助随身智能设备,人们还可以收集海量信息,进行复杂且规模运算,无形中扩大了人的五官和四肢的功能。计算机芯片小到镶嵌到眼镜腿上,智能眼镜让我们看出神奇,智能耳机能克服外界干扰,听到美妙的乐章,甚至可以轻易说出不同的语言,可以让人身飞翔,可以改善和换去我们有病和衰竭的器官,可以保存我们的思想不致遗忘,继听觉视觉等功能延伸后,触觉的延伸在挑战和尝试中也有了进展,研发者“运用一种新型的交互体验,类似于活字印刷的原理,把一个触觉分解成细小的感知点,通过远程控制感智点形成对触摸的模拟,已超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触屏的交互界面。通过该装置,用户可用手来远程操控数字信息,让远处的人或物感受到‘真实’的动作与触摸。”[2]
科技在发展,延伸在继续,延伸范围在扩大,人类视角已从地球延伸到太空,从现实延伸到虚拟。这种延伸让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几乎可以在相同的时间看到远方,看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听到那里的声音。库茲韦尔预言,“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与未来的机器相融合。人类将通过植入大脑极大地增强智力,变得更加强大。”[3]
延伸的桥梁是宽泛的媒介。神奇的智能物器及其数字信号皆是媒介和桥梁,数字智能科技使万物皆媒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所有媒介均可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如果说过去的延伸还是彼此孤立,顾此失彼,那么,智能机器把人类完整地延伸出去,而且解决了彼此割裂的状态,有了被延伸后的整体感觉和综合效果。力量更大,智能更强。对于人工智能延伸的人脑,可能会让人们不可思议,它实际上延伸的是大脑控制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和神经科学的副教授Jose Carmena,曾通过在鼠类植入脑机接口研究大脑神经回路。经过研究,人类可以用意志来控制类似机械手臂等其他生物机械设备。一位女士通过脑波控制机械手将巧克力送入嘴中。这些尝试就是在把人的意识延伸出去。”[4]
人类自以为高于自然的思想是由头脑产生的,寄托生命系统来维系,一旦生命结束了,这个人的思想也就停止了。这决定了人的思想无法摆脱其生物学的属性。而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类大脑的功能,以追求实现人脑劳动的信息化,似乎有可能摆脱生物对思想的局限。弱人工智能[5]本身并没有自主意识, 更不能主动地学习,是完全根据人类的命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强人工智能是具有意识并且能够思考的机器。“当今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智能,至于人的想象、情感、直觉、潜能、意会知识等个性化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试图涉足,还谈不上对它的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6]
延伸的前提是人的局限,以及人的需要和探索,延伸的条件是科技能够做到。人类对未来的成功预见彰显思想力量,代表作就是科学,科学在塑造世界的同时,也在塑造人类。“计算机之父”诺依曼指出,科学“主要的作用是创建模型,这种数学结构的确定性,可以准确地描述自然现象”。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同样也会被人工智能这种科技所描述。有人说延伸人体的是工具,智能手机就是工具,它是人体的延伸。延伸人的是技术,人工智能是技术,它延伸的是人。计算机技术延伸的是人脑智慧,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创造超人的智慧。新科技革命将不仅有力地扩张着人类的体力,还将有效地延伸着人类的智力。
三、机器人具有替代人的体力劳动的趋势
机器人替代人的劳动,进入劳动队伍行列,这是劳动者发生的巨变,是劳动者数量上的扩展。机器人的数量可以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不断地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和减少可以不受人口数量的制约。未来人工智能的劳动与人的劳动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体力劳动的主力军。第一次在人类之外,有了新的劳动力,这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智能机器作为劳动力,还只是个准劳动者,因为它还缺少与人完全一样的能动。因此,在此将智能机器替代人的劳动仅仅作为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而且劳动队伍中,劳动力将更多从事体力劳动。人作为劳动者将越来越倾向于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机器人跻身于劳动力行列,会较多地替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人的劳动可能会引起一些人就业恐慌。其实,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劳动,对人类也是一件好事,可以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从事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工作,取代那些重复和泛味的工作,倒逼着人类升级自己的追求,向着文化、精神、娱乐、创作、科研等领域进发,能够腾出手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未来的劳动就业不会像今天这样让人感到压力。劳动者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特别是分配制度上的相应变革,人工智能的公共属性决定社会分配方式,不会因人们参加体力劳动少而影响生活。
人的劳动与机器人的劳动有明显区别,人的劳动具有能动性,目前的机器人劳动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特征。在对劳动的支配和操控上,人要大过机器人;在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精准度上,机器人显然比人更有优势。
智能机器人与一般机器在劳动过程中的区别也很明显,其他自动、半自动、甚至有部分智能的机器,在劳动过程中,表面上与机器人一样,其本质不同。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逐渐在接近人的一些素质,具有劳动力的身份,将会逐渐具备支配劳动过程的能力。一些全自动机器,仍然要靠人的操控或者事前的设置。
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劳动是人类的意图。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可以大规模(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