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王炳权 杨睿智:论建构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更新时间:2023-01-31 21:37:52
作者: 王炳权   杨睿智  

  

   一,引 言

   “在借鉴了这一切外来的知识之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或之后,世界也许会发问,以理论、思想和学术表现出来的对于世界的解说,什么是你——中国——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17”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两篇内涵丰富、相互呼应的重要讲话深刻表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总领主线和成果产出,“三大体系”建设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关切,锚定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是中国政治学人的历史担当。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对知识跨情境效度问题的积极回应,是摆脱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努力,是传承中华文明基因的学术工程。首先,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地域性,其普遍性格没有自然科学那么强。面对中国独特的发展经历与政治形态,在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其次,从现实层面看,非西方国家争取自立自强的政治斗争和反抗“学术殖民主义”的文化运动是相呼应的。一直以来,中国以知识移植为主的知识生产机制具有较强的西方化倾向,这意味着西方知识体系在竭力为我们设计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显然,这种知识生产机制难以匹配新时代的中国。最后,更深一步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体系为了保持自身的导航能力,不断吸收和内化外来思想资源,进行自我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为了保证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始终具有当代性的活力,而非突破这一文明的生存阈限,使其走向解构和消亡。就此而言,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在学术层面接续和活化中华文明及其当代形态所孕育的本土意蕴和独特基因。

   与上述逻辑基本一致,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政治学知识跨情境效度问题的破局,是与西方政治学霸权的对局,是阐释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学术努力。同时,中国政治学的独特属性也使其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更具意义。一方面,中国政治学是顶天立地和经世致用之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本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学术能量,要求中国政治学提供自主性知识产品。另一方面,政治学是介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学问,这一特质为自主性和本土化知识的发掘提供了广阔空间。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也符合中国政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以来,从译介和学习西方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到运用其理论框架研究中国问题,再到从中国治理的独特性中走向自觉自主,遵循了从学术积累到自主创新的规律。此外,正如罗伯森提出的“全球地方化”(glocalize),全球化过程中普遍性的特殊化和特殊性的普遍化的双向互动是普遍现象。同样,各国都在全球性和本土性之间探寻着政治学的自主发展之路。

   本文首先对学术史上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相关讨论和基本进路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和生长点展开探讨,以期找到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优化的路径。

   二,学界关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讨论

   对于知识体系自主性的讨论,最早可溯及近代以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外来文化的回应,如体用论争。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学术经历大转型,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知识体系自主性的问题开始在处理“中西马”的关系上展开。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中国特色”“本土化”和“文化自觉”等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化。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最高层面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主题和走向作出了结论。政治学也大致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界在一个时期以来对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讨是以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新时代的相关讨论则主要在建设“三大体系”的进程中展开,并在新提法明确后加速发展。

   (一)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先声

   在维新运动中初创的近代中国政治学,是以西方政治学基本内容为主体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随着对西方政治学的进一步消化,学界也开始出现了本土化的探讨,并十分可贵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现实相结合的知识创新。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的政治形态从意识形态和理论资源上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嵌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基因,但是政治学学科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系统的发展。

   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后,学界对政治学知识体系自主性的讨论在“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中国化”和“本土化”等论题中展开。在恢复之初,奠基一代就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学,即一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和解决中国和世界上存在的政治问题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学。在研究方法方面,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理为基础,对国外的研究方法进行有鉴别地采纳,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由于中国政治学是在补课中起步的,故而其自主性的确立与如何对待西方政治学息息相关。有的学者看到,我们进行政治分析的参考系或多或少是被西方价值“辐射”过的,但是每个社会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离开这个逻辑便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因而要打扫自己的价值系统,进而从引进走向建构,真正实现政治学的“中国化”。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有选择地应用西方政治学来研究中国政治,另一方面要用中国的政治实践去检验西方政治学的个别概括和理论框架,然后将中国的政治实践结合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原理,去提出政治学上新的个别概括和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创造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政治学。随着中国政治与中国政治学的相互给予更加深入,实现政治学“本土化”的主张日渐强烈,呼吁从我们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现象进行考察,成为思想的生产者。

   (二)新时代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广泛讨论

   在新时代,使命型引导、实践性驱动、本土化需要和新技术催化等因素,推动中国政治学进入了自主发展、综合创新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对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依据、动力、症结、内容和着力点的讨论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在“4·25”重要讲话后全面加速推进。

   正确把握本土化和国际化、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使得普遍性得到正确理解,特殊性获得更大包容,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建构提供了合理的立场和依据。时代需要则提供了根本动力,“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一方面,中国实践积累的治理成效与经验已经相对成熟但仍面临不少挑战,西方政治学的适用性问题和霸权底色愈加凸显,要求中国政治学提供自主性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特色不彰、数量不足、质量不够,处于自主知识的短缺状态。这种自主知识的供需矛盾驱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转向理论供给,更加关注理论创新的主体性。

   理论和现实的大势所趋,推动学界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形成了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线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将之作为观察问题的立场、学术分析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表述问题的话语和判断成果的标准,同时也要正确地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关系,避免政策思维压倒学术思维、意识形态取代科学方法;在发展坐标上,把握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逻辑,大胆突破西方话语,自主自为自强地构建中国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全新叙事和知识体系;在演进路径上,明确了中国政治学自主创新的发生环节,即提出说明新现象的新概念,形成新的修正性或补充性命题,创造出对原有理论进行重大修改的中层理论,重构原有知识框架的范式革命;在自身定位上,主张跳出特殊性与普遍性之争的“问题陷阱”,更规范、更深入地立足中国建构“中国性”学说,进而以扎实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政治学界设置议题;在重要论域上,以“三大体系”建设为依托,聚焦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国政治实践和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此外,为知识建构提供完整的成功政治发展周期,通过对话平衡学术与政治、学人与学人、学术与学术之间的张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研究方法创新发展等也得到了倡导。

   三,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进路

   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学者对创造自主知识展开了多个维度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进路,包括理论建构型、从实求知型、回应拓展型和返本开新型。

   (一)理论建构型:在元理论层面建构基础性自主知识

   理论建构型的进路,是从政治学的概念、命题、假设、原理等要素入手,在元理论层面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形成新的系统性认识。王浦劬等学者建构的利益政治学是这一进路的典范。该理论对社会利益的两重性进行剖析,进而揭示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本质和特性,并依循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两条线索,对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展开阐述。利益政治学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基础,有助于找到走出政治迷宫的“阿莉阿德尼线”,揭示人类政治活动背后“动力的动力”。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为理论建构型自主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如,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研究阐释,形成了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基本特征、运行样态、具体机制和重大意义的系统化认识,进一步突破了西方自由民主叙事的桎梏,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在学理上完善了中国政治学自主性民主理论。再如,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治国理政实践,形成了中国语境中的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基础理论,建构了中国政治学自主性治理理论。

   上述较为成功的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的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注重从社会经济基础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全新的政治学体系。正是基于这一点,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有力地从形式上和内容上立住了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二)从实求知型:在“经验的世界”中提炼自主知识

   从实求知型的进路,注重对政治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从中总结经验、归纳知识、发现规律、提炼理论。采取这一进路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调查研究一直被视为党的传家宝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的基本功,这一点也对政治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时代背景的要求,在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发展转型期,政治学应更注重实证性研究、经验性研究。三是人类学等学科对田野调查方法的开发已经相对成熟,使政治学者能在较高起点上运用。多年以来,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以调查研究立所和立身,探索出了定点观察法和走读观察法等政治学田野调查方法,其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领衔的对亚洲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长时段调研,在政治体系结构、政治发展动力、政治发展策略、社会结构问题和制度核心价值等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识,创造了权利与权力“对冲”机制、“生产性激励”与“分配性激励”“行政性腐败”与“政治性腐败”等标识性概念。十几年来,以田野政治学为特色的“华中学派”进行的自主知识创新蔚为大观,依照从具体的人到家户、经由村庄再到国家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理论,如“农民理性扩张”“关系叠加”“家户制”“韧性小农”和“祖赋人权”等,实现了对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扩展。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397.html
文章来源:《新视野》2023年第1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