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禚明亮:国外学者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主要观点及重要启示

更新时间:2023-01-28 19:44:33
作者: 禚明亮  

   提 要: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主张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大多数国外学者对共同富裕持肯定态度,认为推动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高质量发展、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等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误读现象和丑化、抹黑的行为,我们应当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坚决予以驳斥。因此,要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既要坚持“四个自信”,又要坚决反对“美国速衰论”和“中国速胜论”等错误论调的影响。

  

   关键词:国外学者 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 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主张。2021 年 8 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对此,国外学界很快作出了反应。曾任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智库非常驻高级研究员的白安儒(Andrew Batson)指出,“‘共同富裕’主张的政治重要性显而易见 :它已被写入中国的‘十四五’规划, 而且在各种重要讲话中被领导人反复强调,并在官方媒体上不断进行宣传”。“共同富裕”话题再 次引发国际社会的热议,尤其是得到国外学者、智库研究人员、记者等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著文立说,向国际学界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将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主要观点、重要启示等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 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一定意义。

  

   一、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

  

   国外学者密切关注我国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新主张、新举措和新战略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我国的每一步发展得到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往往选择第一时间跟进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对于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张,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2021 年 10 月撰文指出,“共同富裕”概念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由来已久,在 20 世纪 50 年代、70年代末就被多次提及,而 2021 年 8 月 17 日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共同富裕”,随即引发海外的高度关注。综合来看,目前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总体状况如下。

   (一)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

   国外学界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根据德国著名电子期刊数据库施普林格(Springer link)和英国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在线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以 “Common Prosperity” 为检索项)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 22 日,共有约 9.2 万条检索结果,涉及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表明整个国际学术界都较为关注中国提出的“共同富裕”问题。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美国学者德克斯特·迪夫·罗伯茨(Dexter Tiff Roberts)的《什么是共同富裕,它将如何改变中国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澳大利亚学者劳伦·约翰斯顿(Lauren Johnston)的《西方对共同富裕的主要误解在哪里》、日本学者三浦有史(Yuji Miura)的《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主张面临的现实》、美国学者瑞恩·哈斯(Ryan Hass)的《中国的“共同富裕”评析》、美国高级记者珍妮特·帕斯金(Janet Paskin)的《什么是“共同富裕”,习近平为什么要想实现它》、加拿大学者亚历山大·奇普曼·科蒂(Alexander Chipman Koty)的《如何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政策》、加拿大华裔学者吴国光的《中国的共同富裕计划 :根源、挑战与启示》、英国学者迈克尔·邓福德(Michael Dunford)的《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等。这些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作者们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在各自国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而拥有数量较多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成果还具有建言资政的功能和性质。

   (二)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体现在研究目的上的差异。有些国外学者拥有与政府相关的工作背景,如经济、外交等领域,他们研究共同富裕问题主要是出于政策咨询建议的实际需要,因此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服务于本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决策。例如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亚洲安全倡议高级研究员德克斯特·迪夫·罗伯茨于 2021 年 12 月 16 日公开发表的文章《什么是共同富裕,它将如何改变中国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就是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和安全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具有鲜明的政策性指向,通过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应对的政策建议。也有一些学者是出于单纯的研究工作需要而关注中国的共同富裕问题,例如 :澳大利亚学者劳伦·约翰斯顿(Lauren Johnston)的《西方对共同富裕的主要误解在哪里》、日本学者三浦有史(Yuji Miura)的《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主张面临的现实》等文章。因此,对待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要予以具体的分析。其次,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还体现在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从基本的政治立场上看,大部分国外学者能够秉承公正和客观立场,如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名誉教授迈克尔·邓福德(Michael Dunford)在 2022 年发表的《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文中就秉承公正客观的政治立场,指出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中国将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在资本无序积累、垄断和投机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国的富人将能够保持富裕,而穷人将不会继续贫穷。但也依然有少数学者 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共同富裕主张,多以提出批评性意见为主,例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柯比(William C. Kirby)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则标志着社会主义承诺得以实现,但是如果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以牺牲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代价,那么这种胜利将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国外相关研究的这种多样性、复杂性,我们应当有着充分的认识,秉承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其中正面评价共同富裕的观点,要予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同时对于批评性的意见,也要冷静分析、深入挖掘国外学者产生“误解”的原因,以便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和国际传播能力。

  

   二、国外学界共同富裕研究的主要观点

  

   国外学者的研究虽然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研究的出发点和秉承的价值观不尽相同,研究中关注的具体问题也稍有不同,但梳理之后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的文章谈到了“为什么共同富裕再次被提及”“为什么现在提及”“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将实施哪些政策”“中国想要实现什么目标”等问题。可以说,以上“四问”浓缩地概括了目前国外学者关注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经历过三次解释

   对中国问题进行历史性的研究是海外中国学的一大传统,“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中的缘起和演变历程是国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成果中涉及这一话题的,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是 2021 年 8 月 7 日美国学者大卫·班达尔斯基(David Bandurski)发表的《共同富裕史》一 文。① 班达尔斯基“借助中国官方文献追溯了中国提出共同富裕的时间线,进而分析共同富裕概念在中国共产党话语史中的演变”。总体上看,国外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演进,“共同富裕”的内涵共经历了三次“解释”的发展过程。

   一是毛泽东的“第一次解释”。国外学者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基本内涵主要是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均富”。国外学者指出“共同富裕”内涵的初次界定是毛泽东时代,“‘共同富裕’一词第一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报刊,即‘第一次解释’是在1953 年。当年 9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口号的第 38 条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

   二是邓小平的“第二次解释”。国外学者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发生重大转变。国外学者们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同富裕”的内涵解释首次发生转变,被解释为适应 19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即邓小平所强调的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构成了“共同富裕”内涵的“第二次解释”。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三次解释”。国外学者们指出,2021 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这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因为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再次发生重要变化,构成了“第三次解释”,即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关键性选择。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美国学者保罗·萨拉查(Paulo Salazar)等人在《中国共同富裕 :旧观念的新含义》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的本质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和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改善再分配机制和缩小收入不平等来改善人口的整体福祉”。加拿大华裔学者吴国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做大蛋糕’必须与‘分好蛋糕’相辅相成、相互平衡,让每个人都有更公平的份额。共同富裕将使‘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不断提升公民的日 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坚持历史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主张的内涵演变,其关注是长期的、持续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还算比较中肯。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内涵已经上升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1 年 1 月 11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论断在国外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反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342.html
文章来源:《观察与思考》2022年第12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