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于鸿君: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更新时间:2023-01-26 22:02:48
作者: 于鸿君  

  

   【摘要】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和目标模式是创造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发展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特征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外部性决定了中国乡村的市场化程度低并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因此,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民的主导作用,走集体化道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村民又好又快过上美好生活,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生态文明基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基于中国乡村传统特征,解决好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不断创造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一、振兴乡村的两种模式

   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目前形成了两种思路和模式:村民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

   村民主导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乡村基层集体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道路,依靠集体力量对农村生产要素进行统筹综合配置,强化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向集体集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团结协作,共同劳动,依靠集体的力量推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依靠村民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

   市场主导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种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进一步明晰产权,畅通城乡资本和其他要素流动,依靠市场力量统筹对城乡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通过产权交易盘活农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其他经济资源,政府适应市场,积极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集中,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让村民通过市场同时获得生产要素收入和劳动报酬,千方百计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两种主导模式并不截然对立。村民主导模式下,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生产要素配置的主体,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主导模式下,市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村民自身也是被市场配置的生产要素,因此市场是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村民主导模式注重激活乡村村民内生动力,强调发挥集体力量和联合优势,主张党组织引领,全员兴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市场主导模式注重培育市场主体,依靠市场推动产业高效发展,带动提高村民收入,村民在独立分散经营下分步实现共同富裕。村民主导模式下,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集体所有并经营,村民全员参与形成合作经济,是集体的主人,也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市场主导模式下,土地等生产要素使用权通过市场被流转给种养殖大户和下乡的资本,通过强强联合形成合作经济,村民本身也是生产要素,收取资源使用费后再得到劳动报酬,是乡村振兴的被动客体。

   由此可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两种模式在村民地位、主导力量、工作重点、实践路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实践效果也存在差异。现在判定哪一种更好或许为时尚早,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但这并不妨碍结合已有的实践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理论分析需要构建一个框架,这个框架要求我们渐次回答以下问题: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和目标模式是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模式需要创造并满足什么条件?要创造并满足这些条件,需要凭借什么手段?村民主导更加有效还是市场主导更加有效?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推进实施这种更加有效的模式?

   二、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和目标模式

   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和目标模式就是创造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发展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只有任务明确、方向正确并持续努力奋斗,才能渐次达到乡村振兴的预期目标。

   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底,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七个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总的来看,乡村振兴的要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我们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收入,而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乡村振兴的丰富论述明确振兴乡村的目标任务。

   实践中形成了乡村振兴两种模式及其目标追求:一种是把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甚至等同于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大力筹资引资兴办企业,以此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另一种是农村基层组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总要求,始终紧扣“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组织动员村民驰而不息去创造这样的“美好生活”。以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为目标和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两者有一致的方面,但也存在本质差异。固然,没有基本的收入水平作为保障,美好生活不可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水平提高了就必然能够过上美好生活。提高收入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混淆两者,就可能导致目标和方向出现偏差,从而背离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

   那么,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分别是什么呢?要实现这些条件,村民主导模式更加有效还是市场主导模式更加有效呢?

   三、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若干突出问题,这是硬约束,如果这些必要条件即硬约束有任何一个不解决,就不能说已经实现了乡村振兴。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并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乡村振兴必须避开过度市场化导致的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的陷阱。市场化固然有利于极大调动劳动者个体的生产积极性,但与此同时,市场是“冷酷无情”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甚至赢者通吃的过度市场化必然导致市场主体两极分化和劳动者贫富差距悬殊。市场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在实现共同富裕时又会表现出市场失灵。只要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就决定着效率优先的第一次分配,就会使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和财富存量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两极分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哪个不出现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和集体的力量进行公平导向的第二次分配。在乡村振兴中,政府和村民集体力量的介入固然有可能干预劳动者个体的生产自主性,但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生产协调性和积极性,整合各种劳动要素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极大提高整体劳动生产效率。因此,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资本主义乡村振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中,既要适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更要大力发挥政府和乡村集体力量的整体统筹调控作用,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两极分化、推进共同富裕。因此,从推进并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乡村集体化和村民主导模式明显优于市场主导模式。

   第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任务。但是,结合中外历史来看,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以及由此决定的产业劣势明显,灾荒无收、饥馑难熬容易理解,丰年粮多、谷贱伤农的情况也屡屡出现,古今中外简单依靠种植粮食实现脱贫致富的事例几乎没有。这就要求乡村发展必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实行多种经营,必须围绕做大做强做长农业产业链,走工农商技贸协调发展、农林牧副渔一体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便聚集更多资源要素,整合有竞争的生产要素。这就产生一个突出的矛盾:大力发展除粮食种植以外的其他产业,如何保证粮食生产?要保证粮食生产,就必须把农村的主体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投入到粮食生产中来。显然,分散性的村民自主决策不可能充分兼顾比较利益低的粮食生产,因此仅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协调解决好这个矛盾,这就必然要求政府和村民集体力量强力介入,实现村民集体组织与政府目标有效对接,完成政府各项指令性任务,保障粮食生产,确保在任何外部冲击下国家拥有粮食安全。政府的指令性任务通过市场机制与千千万万个村民对接时,交易成本巨大,但通过行政手段与乡村集体组织对接时,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计划手段,必须组织村民走集体化道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乡村集体化和村民主导模式明显优于市场主导模式。

   第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能够抗冲击、有韧性、可持续。中华民族自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数千年都在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即实现乡村振兴奋斗不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与“三农”问题接续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改革变革,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实行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但是,“三农”问题时好时坏,交替反复:繁荣盛世时农业五谷丰登,农村百业兴旺,农民安居乐业,但韧性差,不可持续,一旦受到内外部冲击,就出现反复,大规模的返贫总是不可避免,严重时饥馑频仍,民不聊生,路有冻骨。可以说,迄今为止,“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显然,不能说我们的先人不够智慧,只能说,三农问题即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千年量级的历史性难题,单纯依靠市场主导很难解决。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广大乡村从根本上摆脱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不会轻易大规模返贫,不是苟且应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面对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包括市场风险的冲击,面对自然环境乃至大规模灾难的冲击,要能够抗冲击、有韧性、可持续,在向好中稳步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不仅要充分激发村民个体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重新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集体化道路,充分依靠政府和集体的力量,走出一条能够抗冲击、有韧性、可持续的稳步发展、共同富裕的新型乡村振兴之路。无论多么善于经营的市场个体,都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乡村集体主导下把村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联合优势,紧密团结、互相依靠、共同奋斗、共享发展,就能形成强大合力,显著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从防止乡村大规模返贫来看,乡村集体化和村民主导模式明显优于市场主导模式。

第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实现农村农民农业全覆盖。“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明确要求,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家庭、一个村庄都不能少。如何实现这样的要求?显然,只能充分依靠各级政府,特别是要依靠乡村集体,依靠党组织把大家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走抱团克难、抱团发展、共同奋斗、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道路。集体是拾遗捡漏的最好平台,也是扶困济弱的物质载体,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力量,扶困济弱的负担就会被分散在乡村基层集体身上,政府就不必进行大规模组织化的扶贫(脱贫攻坚)。那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赢者通吃的体制机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327.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