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牟钟鉴:怎样看待中国宗教问题

——在大同市委统战部的讲座

更新时间:2023-01-15 22:36:00
作者: 牟钟鉴 (进入专栏)  

  

   宗教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局部的、边缘的问题,所以,50年代到60年代,只有做宗教工作的人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关心它,一般的人不太关心,在学术界也没有宗教学这门学科。当时有一个总的看法,认为宗教是消极的东西,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余文化,在我们新社会会很快地消亡,所以不需要研究。从党的政策来讲,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明确的,不过57年之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宗教受到了冲击。

   在1963年有一个转机,毛泽东主席在一个文件里面批示,让全党研究宗教,批示的大意是,世界三大宗教影响着广大人口,而我们却没有认识。而且他还说不批判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学史和世界史。这个批示是说研究宗教和研究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批示后不久就成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我是1965年北大研究生毕业,1966年春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两个月后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也没有做研究工作。改革开放给宗教研究带来了一个春节天,1979年2月,在昆明召开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成为宗教学这个学科在中国兴起的标志,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

   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同志写了本书,名字就是《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后来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同志又加了一个“怎么样”。我的看法:“怎么样”就是我们的宗教情况究竟怎么样?“怎么看”就是我们现在的理念观点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办”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我就按照三个“怎么”来讲。

   一、宗教问题的重要性

   信仰宗教的人在增加,影响也在增加,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会遇到宗教问题;要对外开放,也会遇到宗教问题;要面对国际事务,一走出国门就会遇到宗教问题。宗教越来越强了,强到什么程度呢?2007年12月18日,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号各大报都有报道。胡总书记说,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想胡总书记提了四个关系,那宗教就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不是个边缘问题,已经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问题,我们全体干部都要关心这个问题。政治局就宗教问题学习,这在以前还没有过。胡总书记在这个讲话里还提到在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胡总书记还有一个提法,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我想胡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要好好学习。

   中央说民族、宗教无小事,我觉得非常地深刻,多年来我体会,不出事不觉得有多重要,一发生大事就很显示出宗教的重要性。比如说从近来发生的事情看,确实如此。“3·14”事件一发生,全国震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关于“3·14”、西藏,我不是专家,不能讲得很深刻。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主要是达赖集团策划,内部敌对势力支持。但是如果没有民族、宗教问题,问题就不难处理。最麻烦的是宗教问题,达赖是个政治人物,而在信众心中他又是上师的上师,是神,这给我们增加了很多麻烦。所以处理西藏问题,除了一般的外,还得考虑到这一层。还有奥运会,奥运会与宗教有关吗?还真有关。我在北京还参加一些会议,评议宗教的风险;还对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好让各国运动员中的信教者能很好地过宗教生活。你看,连奥运会也离不开宗教。宗教与反恐也有关,反恐里面有一个宗教的问题。至于外事活动也都离不开宗教,这说明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再加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胡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讲的。我们有56个民族,而且它们在边境上,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山西不属于民族地区,不过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但我们要与民族地区进行交流。一到民族地区就会遇到民族、宗教问题。

   二、我国宗教现状

   根据外国的统计,现在全世界信教人数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宗教信徒,无神论者是少数。在两个世纪以前,一些无神论者和科学家曾经预言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宗教将消亡或被取代,最后被科学所取代。这些预言完全没有实现。在全球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宗教还是很稳定。虽然地区有所淡化,有些地区还是在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要勇敢地面对、承认这个现实,去研究它,不能回避。

   从宗教分布的地区看,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者是有的,但整个民族是无神论的没有。那么中国怎么样?有人问,全世界有80%以上的宗教信徒,剩下的20%在哪里?有人说主要在中国,我不赞成。中国有多少信徒?50年代周总理和我们政府有一个数字,说有一亿人信教,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信教人数难道还是一亿多?我想肯定不止,但我们没有科学、精确的调查。上海华东师大有一位学者刘仲宇教授作了一个社会调查,用5000个问卷加上一些推断,他认为目前中国有宗教信徒3亿人。我们有关部门也没有认可,但是我们没有调查研究,新的数字拿不出来,我个人估计3亿人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我们有7千万共产党员和7千万共青团员是无神论者,剩下的几亿人信什么?不都是无神论。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无神论者永远是少数,因为他需要有一个哲学的理论来支撑,作个无神论者不简单;历史上的无神论者都有哲学的支撑,人的头脑会很容易受到某些宗教观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形成这样一个传统,很多人没有宗教徒的身份却有宗教的观念、鬼神观念,这样的人很多很多,而且这些观念都是混杂的,有佛教的、道教的,也有一点其他宗教的,这样的人很多,恐怕是个多数。佛教徒、道教徒不好统计,是宗教的混血儿。昨天去悬空寺,一个庙里可以有几个神,在亚伯拉罕体系历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只能信一个教,信一个教派,可以改信,但不能信多个。

   改革开放以来,好多在地下的宗教到地上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还需要宗教。我们以前有个观点,有了知识,富裕以后,就不需要宗教了。我们曾经认为,共产主义信仰可以取代一切信仰,文革后遭到了重创,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观念,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宗教存在的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是不可能消亡的。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宗教在中国还会继续发展,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发展,现在还看不出逐渐减缓的趋势。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这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难解释。还有两个根源更难解决,一个是生死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命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本性都希望能超脱生死,获得永恒。科学、医学解决不了,宗教则给人一种心理安慰。它认为人有来世,如果你做一个好人,那么你下辈子会得到好报,你会上天堂。既然现实解决不了,宗教的安抚便有人真的信它。他对待死亡就不会恐怖,这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问题。以前我们认为人定胜天,事实上人永远不能掌握自己的全部命运,人只能掌握一部分,因为有很多外在的因素人掌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把这种力量——马克思称之为异己的力量变成神。市场经济使人生的不确定因素更加增加了,由于这个原因,宗教的存在有它的理由,不是你想不想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你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知道世界上没有天堂,遇到问题你不会去找宗教,但这样的人是少数;一般的群众很难建立这种哲学的理论体系,来作为他的世界观,很容易求助于神的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存在就不是奇怪的了。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个观点,认为宗教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过去,这是不对的。要准备长期和宗教信徒打交道,这就是中国宗教问题的“怎么样”。

   三、怎样看待和处理宗教问题

   下面我谈谈自古及今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宗教。

   我先简单地回溯一下我们的历史。中国古代没有“宗教”这个词,19世纪末日本人用汉字“宗教”翻译religion,20世纪初被中国人普遍接受,现在我们用着很习惯。古代叫什么?古代叫“神道”,与人道对立,是鬼神之道,这个词非常接近现在的宗教。中国的历史很长,主流社会、历史家怎么对宗教呢?孔子有句名言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不热衷于鬼神之道,但是对待老百姓的宗教信仰,采取了一个“敬(就是尊重)”的态度。儒家不信鬼神,但对别人的信仰是尊重的。有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就是祖先崇拜,其功能就是使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归于淳厚,就是今天所说的宗教的道德功能,他很重视。后来,《易传》就把这叫做“神道设教”,就是把鬼神之道作为教化的手段。这是儒家的思想对待宗教的态度,这影响到历代统治者,我认为“神道设教”我们也可以借鉴。我们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这符合中央的精神。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的主流社会对待鬼神之道是个什么态度呢?我给它三个字“温和的”态度。中国历代的王朝虽然在政治上是专制的,但在文化政策和宗教政策上是多元的、包容的。外国宗教在中国都有生存空间,中国人不排斥外国宗教,但会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它,佛教进来后、伊斯兰教进来后都有改变,这大家可以看到。比如中国的伊斯兰教它并不追求政教合一,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我想应当感谢孔子和儒家。

   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宗教呢?我的观念是儒家基本上不是宗教,它是东方的伦理学,因为孔子不讲死后的问题、鬼神的问题。他的学生子路问他死后怎么回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问他“事鬼神”的问题,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没有神灵和彼岸的观点不能称为宗教,宗教得有一个超人间的彼岸。孔子一生讲的是怎么做人、怎么治国,所以《大学》给他归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不谈鬼神、天堂地狱,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思想我认为是人学,不是神学。当然儒家的思想里面也有宗教性,例如,孔子“畏天命”,对宗教祭祀也很重视。

另外,儒家讲“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的思想在儒家里面最丰富。奥运会的主题是和谐,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说,和谐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这使中国能容纳多种宗教,形成了多元通和的形态。多元指多种种类的宗教。魏晋以后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行和多教共生的状态。佛教进来了,也有反的,但主流是接受的,加以改造;道教兴起来了,也有存在的空间;后来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进来了。只要它是爱国的、守法的,是劝人为善的,在中国都有它合理合法的存在空间。由于在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是包容的温和的,所以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国的宗教品类之多,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三大宗教的主要的教派在中国也都有,又有民族宗教如道教,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及各种原始崇拜,如北方萨满、南方的东巴教、麽教等等,中国差不多是人类各种信仰的一个缩影,所以有人说中国是“宗教的联合国”。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有五大宗教合法,四个是外来的,只有道教是土生土长的,这就说明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包容性。通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宗教文化的模式,我们又称为多元通和模式(费孝通先生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两千多年来有一个信仰基础,敬天法祖,有一个核心就是儒释道。儒不是宗教,但起到西方基督教的功能,佛也影响到很多中国人。儒释道在很多民族都有影响,包括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彝族的毕莫教中就有很多道教思想,它不像马铃薯是一个一个的。和就是中国历史上,各宗教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与和谐,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虽然有些摩擦,但是没有形成传统,这与西方世界宗教冲突不断完全不同。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都是因俗而治,为什么几千年没分裂,有时政治上分裂了,但文化上没有分裂。文化的统一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基础,这就是多元通和发挥了作用。台湾在参加北京奥运会时让他用中国台北他不干,有政治含义,但中华台北他干,这就是文化的含义。(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060.html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