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 冯维江 田旭 徐秀军: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为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依据。
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的理论与学术传统,并对现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和批判。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弊端及其症结。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市场的学说认为,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交换领域将扩大为世界市场,历史由民族的历史成为世界性历史,“需求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方性……各国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或那一国家居民的消费”。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市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全新概括,提出了“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的命题。从中国自身实践来看,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实践证明,勇敢迈向世界市场是正确的战略抉择。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世界市场并不完美,经济全球化也会伴生若干问题。但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而非否定经济全球化本身。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者包含了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内容。习近平经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运用于国际层面,指出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但代表国际体系上层建筑的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总量,2021年相当于七国集团(G7)经济总量的57.7%。但截至目前,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仅拥有约14%的投票权,而G7成员则拥有约42%的投票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今时代国际层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关系的重大判断,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通过合作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来解决当前存在的严重的全球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这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不过是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人身依赖关系,这也造成了那些器物方面具备优势的发达国家成为不具备此类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依附的对象。传统的西方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随或依附关系基础上的。在漫长的数百年之中,西方所主导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在加速积累先进现代化因素的同时,也在加速积累落后因素。中国则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进程中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全人类的现代化事业和前途命运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推向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概括总结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诊治西方主导现代化沉疴痼疾的良方。只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上层建筑,才能鼓励和容纳全球范围内更加迅速的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具生产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克服存量趋于紧张的资源约束,生产出更大规模、可公平分享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给全人类一个光明的前途。
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站在全人类立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理论体系,凸显关怀全人类的道义宗旨。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价值元素嵌入全球政治经济关系,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这集中体现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中。在文明多样性、价值多元性和诉求多变性的世界中,全人类共同价值凸显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企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是回答“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等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和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基础,是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公平和正义是在国际合作中应推动实现相互尊重、包容普惠、合作共赢,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民主和自由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依托。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同时凸显了文明间的共识,是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西方国家根据自身经验推广所谓“普世价值”的理论局限性,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已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当前,新冠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已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关照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如菌草技术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为消除贫困、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我当国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继续推广菌草。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大力推广下,菌草技术为全球减贫事业,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减贫作出了积极贡献。菌草如今已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草”。一个个生动案例深刻体现了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指引下,中国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各国应该按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办事,不能搞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能借多边主义之名拼凑小圈子,搞意识形态对抗。”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秉持正确义利观。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着重强调了人类在面临困难时的共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为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应尽责任和义务提供了指引。正确义利观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是中国处理自身发展利益与全球发展利益之间辩证关系的价值牵引。在道义层面,正确义利观反映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维护各国平等地位、反对霸权主义等主张,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道义基础。在利益层面,正确义利观倡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反对零和博弈。正确义利观尤其强调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要“以义为先”“多予少取”,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和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是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在202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上,中国宣布将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23笔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中国在减债缓债方面的举措成为践行正确义利观的生动案例。
三、彰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经济思想注重与西方经济理论交流互鉴,扬弃了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不合时宜的成分,并突出了中国特色。在理念、体系、制度以及政策上,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都有别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传统,充分反映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经验,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强调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过往的经济全球化主要由美西方主导,发展模式较为单一,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更可能是一种多元文明共同参与或者共同引领的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关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推动构建一种多元现代化路径。
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国际体系的独特认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观乎人文,(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