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学术新刊中的唐研究
九十年代的一个学术新气象,就是一些高校的系所、学术团体甚至一些志同道合的学人,创办了一批学术专刊。因为有期刊号的限制,这些专刊一般都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版的,但它们大多数都希望能够按时连续地出版下去。由于这些专刊的经费都是自筹来的,能够坚持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成为所谓“三期刊物”,只要对学术作出过贡献,也还是会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一笔的。正是由于这些专刊没有象各大学学报和社科院各所所刊那样有“皇粮”的保证,经费来之不易,所以不少(不是全部)专刊的审稿制度是比较严格的。一般的学报和所刊,大多数是每篇文章不能超过一万字的“大锅饭”制度,使得不少优秀的长文不得不分散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找寻不易,而这些书籍形式的专刊往往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允许发表较长的文章,但也不乏短小精悍的札记。
因为这些专刊以书的形式出版发行,流传自然不广,但因为开始时大多数是约稿制的,目前不少比较活跃的学者往往在这类书刊上发表文章,换句话说,这类书刊不被当作各个学术单位计算分数的“一级刊物”,但其中不乏一级的研究论文。笔者有感于此,特就管见所及,将这些专刊按音序简介如下,并抄录有关唐史及相关研究成果,以便唐史同仁参考。
《北大史学》(Clio at Beida),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创刊。第一期(1993年6月):关于科举制度创立的几个问题(张希清)。第二期(1994年11月):唐灭高昌及置西州、庭州考论(王永兴),府兵制国家论(谷川道雄)。第四期(1997年8月):古代东亚世界的构造──日本的研究动向及若干问题的提出(关尾史郎),唐前后期度支变化的转折点──开天度支司(李锦绣),客观反映我国西域研究现状──评《西域考察与研究》(王小甫)。第五期(1998年12月):朔方军的建置发展与胡兵蕃将(李鸿宾)。
《国学研究》,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创刊,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年刊。第一卷(1993年3月):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王永兴),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荣新江)。第二卷(1994年7月):皎然《诗式》版本新议(张少康),白居易诗词语诠释(蒋绍愚),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王永兴),印度眼科医术传入中国考(季羡林),“杂藏”考(王邦维)。第三卷(1995年12月):祆教初传中国年代考(荣新江),《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吴宗国),唐代直官制初探(李锦绣),汉传佛教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试论禅宗的农禅思想(赵靖)。第四卷(1997年8月):隋初与高句丽及东北诸族关系试探──以高宝宁据营州为中心(王小甫),论唐代前期陇右节度(王永兴),《兵要望江南》版本及作者考辨(王兆鹏)。第五卷(1998年4月):《文选》版本叙录(傅刚)。第六卷(1999年9月):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荣新江),《贞观政要》之日本流传与其影响(池田温),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杨曾文)。
《华学》,饶宗颐主编,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创刊。第一期(1995年8月):摩尼教“三常”考──兼论景教碑“启三常之门”一句之释读(林悟殊),青铜鼎与错金壶──道教语言在中晚唐诗歌中的使用(葛兆光),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姜伯勤),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卷敦煌本《本际经》论略(万毅),敦煌庶民与莫高窟的营造(马德),从碑刻资料论唐代粤西韦氏家族渊源(王承文),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王尧)。第二辑(1996年12月):论唐代广东文化(李庆新),重理宗教与文学的因缘──关于中国大陆对佛教道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葛兆光),《南柯太守传》笺证(周绍良),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吐鲁番汉文佛典札记(荣新江),敦煌戒坛与大乘佛教(姜伯勤),戒坛流变史之研究(湛如),唐判论略(向群)。第三辑(1998年11月,紫禁城出版社):征服与转化──5至7世纪中国思想史中的佛教(葛兆光),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成败之我见(林悟殊),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杨曾文),萨宝府制度源流论略(姜伯勤),德国“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典籍与文书(荣新江)。
《民大史学》,陈梧桐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创刊。第一辑(1996年8月):吐鲁番出土《武周康居士写经功德记碑》校考──兼谈胡人对武周政权之态度(荣新江),唐蕃使节交聘表并考证(苏晋仁),从唐代金银器看唐代民族文化(徐庭云),唐代佛教宗派与社会经济(李德龙),公元七世纪中后期唐蕃双方关于吐谷浑的争夺(陈楠),仆固怀恩充任朔方节度使及其反唐诸问题──兼论肃代之际朔方军变化及唐廷对策(李鸿宾)。第二辑(1998年2月,民族出版社):李怀光之叛与中唐政局──兼论朔方军的变化(李鸿宾)。
《清华汉学研究》,葛兆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11月创刊。第一辑(1994年11月):北宗禅再认识(葛兆光),九、十世纪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荣新江),《才调集》考(傅璇琮、龚祖培),《南海寄归内法传》佚文辑考(王邦维)。第二辑(1997年11月):〔清华大学早期大学生毕业论文选刊〕有关云南之唐诗文(刘钟明,陈寅恪批),唐代宰相制度(张以诚,陈寅恪批)。
《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同书编委会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4月创刊。第一辑(1999年4月,执行主编阎守诚):隋初户口考(陶文牛),逃户对唐代社会经济的影响(阎守诚),论唐代的行业崇拜(王永平),关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团的“出唱”活动(郝春文)。
《学术集林》,王元化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创刊。自卷四开始,徐文堪、傅杰任助理。卷一(1994年8月):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周一良),学术近著经眼录·评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傅杰)。卷二(1994年12月):读《弘明集》《广弘明集》札记(陈寅恪),《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抄》解说(兴膳宏),谈陈寅恪先生治史(唐振常)。卷三(1995年4月):释“变文”的底蕴(梅维恒)。卷四(1995年9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俄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荣新江),洛阳出土唐代波斯侨民阿罗憾墓志跋(林梅村)。卷五(1995年12月):敦煌“令舞”曲拍谱的再发现──兼论王朝“法度礼乐”与歌酒“乐章舞曲”的消长(姜伯勤)。卷六(1995年12月):中亚古国可萨史迹钩沉(龚方震),陈祚龙校录敦煌卷子失误例释(张涌泉)。卷七(1996年4月):古代中原与内陆亚洲地区的语言交往(刘迎胜),札记二则·马嵬之变的日期(金性尧)。卷八(1996年9月):《魏书西域传》原文考(余太山),从“血亲复仇”到“赔偿命价”看藏族的传统思想与社会变迁(王尧)。卷九(1996年12月):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的道教教义及其与《无上秘要》之关系(兴膳宏),从杨隋中枢政权看关陇集团的开始解体(黄永年),评两部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新著(董志翘),《唐代财政史》(上卷)评介(吴丽娱)。卷十(1997年8月):韩愈《南山诗》于密宗“曼荼罗画”(陈允吉),“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李锦绣),关于麴氏高昌晚期纪年的几个问题(孟宪实),柏林通讯(荣新江)。卷十一(1997年11月):《史通》三家评校钞(程千帆题记,张三夕辑录),南北朝末期的文学
动向与文选学的兴起(冈村繁),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周勋初)。卷十二(1997年12月):《史通》三家评校钞(续篇)(程千帆题记,张三夕辑录),唐代岭南道政治地理二题(张伟然),“蝦夷”杂识(王頲),行帏、坐障考(徐时仪),评荣新江著《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杨继东)。卷十三(1998年5月):李训郑注与牛李党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卢向前),评《〈行历抄〉校注》(董志翘)。卷十四(1998年10月):李德裕及其文集的整理研究(傅璇琮、周建国),永青文库藏敦煌本《文选注》笺订(冈村繁),摩尼教研究之展望(林悟殊)。卷十五(1999年1月):永青文库藏敦煌本《文选注》笺订(续篇)(冈村繁),摩尼教“朝拜日夜拜月”研究(马小鹤、芮传明)。
《燕京学报》,侯仁之、周一良主编,徐苹芳、丁磐石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8月创刊,系燕京研究院主办的原《燕京学报》的新辑。新一期(1995年8月):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徐苹芳),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词《菩萨蛮》、《忆秦娥》(杨敏如),梅维恒《唐代变文》中译本序(周一良)。新二期(1996年8月):《行历抄》校注(李鼎霞、白化文),评近人著李商隐传记五种(袁良骏)。新三期(1997年8月):说隋末的骁果──兼论我国中古兵制的变革(黄永年),江左文学传统在初盛唐的沿革(葛晓音),记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王钟翰)。新四期(1998年5月):读《唐人笔记小说考索》(程毅中)。新五期(1998年11月):关于古乐谱解读的若干问题(葛晓音、户仓英美)。
《原学》,陈少峰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94年2月创刊。第二辑(1995年1月):以父母十恩德为主题的佛教文学艺术作品探源──介绍一部珍贵的《父母恩重经》写本(张涌泉),唐五代三馆考(张帆),从八世纪人心目中的诗坛正宗看当时的诗歌风尚(吴光兴),陈垣学术思想及其渊源释论(尚定),日本古代论语学资料及其研究(陈沂)。第三辑(1995年8月):论傅大士《金刚经颂》(张子开),试论唐睿宗、玄宗地位的嬗代(李锦绣),唐宋时期的广西交通地理(邓辉),《全唐小说》志疑(跃进)。第四辑(1996年6月):从地域角度看初盛唐诗风的嬗变(徐枫),《敦煌文献语言词典》补正(张涌泉)。第五辑(1996年7月):论“四兽图”和“四兽因缘”故事的来源及流传(巫新华),《唐代墓志汇编》重收墓志举证(吴玉贵)。第六辑(1998年4月):初唐四杰的生命意识──兼谈四杰的人品问题(汪涌豪),唐蕃之间的战与盟(陈楠),胡适《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指谬(徐文明)。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胡守为、陈胜粦主编,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创刊。第一辑(1992年9月):陈寅恪关于《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陈寅恪),《〈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读后(胡守为),敦煌本乘恩帖考证(姜伯勤),唐代岭南的波斯人与波斯文化(王承文),高骈在安南的业绩述略(李惠良、高锦蓉)。第二辑(1994年):广韵姓氏辑校序(岑仲勉),突厥奉佛史事辨析(蔡鸿生),国恩寺考(姜伯勤)。
学术新刊中的唐研究简介(之二)──《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4卷
《敦煌吐鲁番研究》(Journal of the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是与唐史研究密切相关的一种新的学术专刊,值得特别加以介绍。该刊由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合办,以在京中青年敦煌学者为主组成编委会,担任具体编辑事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4月创刊。该刊仿国际通行的学术刊物形式,内容以论文和书评为主,中文之外,也直接发表英文文章,作者也包括国外学者。有时发表刚刚故去的国内外著名敦煌学家的纪念文,每卷后附新书目,介绍近年发表的敦煌学论著。现将有关唐史及相关研究篇目抄录如下,以便唐史同仁采览。
第一卷(1996年4月):
论文: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