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1952年四成应届高中毕业生“失踪”问题再献疑
摘要 1952年春节前后,有四成计2.7万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突然“失踪”,而这还是在国家为保障高等学校招生,中学“已开始停止减员”的背景下发生的。此举可能是当年为了高校“掌握在党的领导之下”,使新生“保持其革命的纯洁性”,对在国统区曾参加过“反动党团员和反动党团所利用的外围组织”的高三学生,进行“组织清理”所致。各地对中共中央“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可能执行了两年,1953年的情况也可作如是观。笔者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官方或准官方文献,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和假设,并做了力所能及的考证。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1952年 应届高中毕业生 四成“失踪” 组织清理 再献疑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笔者在破解“钱学森之问”时,曾对建国后到“文革”爆发间,中、高等学校的历年规模做过比较系统的梳理,发现1952年的高中毕业生仅3.6万人,比前年的5.9万人突然下降了近四成,比当年年初公布的6.4万人更是跌破四成,此极为反常。故作为问题在文中提出,这是否与当年的“组织清理”有关?[1]
惜1952年四成高中毕业生“失踪”的问题,至今似仍无人问津。
最近,在“科举学与考试研究”微信公众号上,拜读了刘海峰教授的《高考70年║从报考到录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实况》一文,内有195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这又引起了我对这件事的兴趣,并再次对3.6万人数提出质疑。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失踪”的人数和时间
笔者见到较早涉及195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的文献,是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到的,“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拟招新生50000名,其中工学院招29500名,其他院系招20500名。但1952年全国高级中学毕业生只有36000名”。[2]
马叙伦部长提供的数据本应是权威的,但无相关年份高中毕业生人数的信息,我们不能从中进行由点到面的分析,故暂且按下不表。
我们翻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的《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凡出自该书的数据一般仅以“《统计》页数”来表示)中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表(第24-25页,以下凡出自该表的数据不再说明出处),就可以发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的17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的毕业生人数,基本上都是逐年上升的,不存在突然下降(指下降幅度超过四分之一)的年度,唯独1952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例外。我们从表1可知,1951年的高中毕业生是5.9万,1952年的高中毕业生仅3.6万,突然比上年度下降了近四成,如果按年初统计的数据相比,下降的人数和比例更大(详后)。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该表的相关数据中都显得突兀。[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5页。
表1给人的直观感觉是,1952年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在6万左右。这个判断不仅从数据的规律性考虑,更有事实依据。
(一)、1952年前三年的高中毕业率
我们知道,从逻辑上讲,高中毕业生规模的直接来源就是该届高一新生的人数,如果我们利用1952年那届高中新生,即1949年高一入学人数,结合1952年前几年的高中毕业率,大致可反映1952年高中毕业生的人数。
我们先利用现有资料揭示1946/1949年的高中毕业率。1946年的高一新生是78555人(《统计》第26-27页),则1946/1949年的高中毕业率78%。由于该届的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经历了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受战乱的影响较大,则接下来几年的高中毕业率应该大于78%。
笔者案头虽然没有1947年、1948年的高中招生数,不能直接找到1947/1950年、1948/1951年的高中毕业率,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这两年的高中毕业率。
第一,由于1946年的在校中学生人数是民国时期的最高值,[4]则1947年、1948年的高中招生数超过1946年的可能性不大,而1950年、1951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几乎与1949年相等,则1947/1950届、1948/1951届的高中毕业率,不会低于1946/1949那一届。
第二,1949年的高中在校生20.7万(《统计》22-23页),减去1949年的高一新生7.1万(《统计》26-27页),存下的13.6万,就是1949年时高二、高三的学生总数。那么,我们从表1获得的1950年、1951年两年的高中毕业生总数12.1万,就可求得1949年的高二、高三的学生平均毕业率大致是89%。我们再考虑1947年的高中新生前四个学期的流失率,以及1948年的高中新生前二个学期的流失率,两届平均三个学期,正好是高中学期的一半,假如这阶段的流失率也是11%,那么。1947/1950届、1948/1951届的高中毕业率应是78%。
因此, 1952年前三年的高中毕业率大致是近80%。
(二)、1949/1952年的高中毕业率应为85%,毕业生约6万
新中国的政权是逐步稳定的,经济也是逐步恢复的,1949年招的那一届的高中流失率,应该低于前三届。我们认为,1949/1952年高中毕业率应该在80-90%之间,若取平均值85%,那么,我们可推知1952年的高中毕业生数应为6万。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见到的仅3.6万,毕业率只有51%,这是违背常理的。
值得关注的是,1952年初曾有文章揭示该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是6.4万(暂且不考虑这里有否排除1952年上半学期的学生正常流失率),[5]这与以上推算的1952年高中毕业人数6万大致吻合。也就是说,相对于我们今天见到的195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3.6万,该年上半年就有2.7万(详后),或者说43%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非正常“休学”(因此“休学”的状况似从未在公开的文献上反映过,故称“失踪”更合乎实际),使当年高校“招生十万人以上”的计划流产。[6]
(三)、3.6万与6.4万都是可信的
虽然,《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是本权威的工具书,再加上当时马叙伦部长也如是说,且其他工具书和许多引用者采纳的1952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也都是3.6万,[7]理当不用怀疑。但提出6.4万的《动员休学青年复学》一文的作者张健(1919-2011),当时在教育部初等教育司任职,是中学阶段各项数据全国汇总工作的当事人和主管之一,《人民教育》又由教育部主管,是“宣传教育政策方针,指导全国教育工作的有力工具”。[8]而且,我们从当年高校“招生十万人以上”的计划,减去实际录取的7.9万(《统计》第26-27页),其差额与2.7万基本吻合。故1952年初揭晓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6.4万,也同样不容置疑。
由此可见,关于195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3.6万与6.4万都是有依据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拟从角度和口径两方面来讨论。
首先,我们排除两个数据采纳的时间差。马叙伦部长所报3.6万的时间是1951年11月30日,张健公开6.4万的时间是1952年1月,但由于《人民教育》是月刊,从投稿到发表有个过程,所以,两者收集资料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
1、统计角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该文献以文件生成的时间先后为序)编辑中,《中共中央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1951年11月)》,安排在马叙伦部长的报告之后,则马叙伦部长可能是根据他先获得的内部信息,由1952年毕业的高三第一学期初,或高二第二学期末的在校学生数,减去按比例“清理”(详后)的部分;张健可能还不了解“清理”的政策,数据可能就是1952年毕业的高三第一学期初,或高二第二学期末的在校学生数。
2、统计口径。在我国的中学招生制度中,至少从民国开始,部分学校实施一年春(冬)秋两季招生(秋季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季招生制度延续到1952年。[9]虽然,马叙伦部长说的3.6万及《统计》提供的所有资料,都不涉及两季招生问题,但《教育部关于一九五二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及其实施问题的指示》中有一附件:《一九五二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中,有“1952年全国高中毕业(暑期)生人数统计表(1952年3月”,明确指出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是按秋季(暑期毕业)招生统计的。[10]那么,从理论上讲,存在着春秋两季招生的统计口径。也即马叙伦部长的3.6万可能不含春季招生那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两个不同的数据是否与统计的口径不一有关?
这涉及到当时的春季班问题。据教育部1951年高校招生规定,“在次年春季毕业之高中学生,成绩优良,持有最近一学期肄业证书及五学期成绩单者”也可参考。[11]
教育部1952年的招生又规定,“应届毕业的高中学生(包括修业已满五学期准予提前毕业的春季班学生)”。[12]
按此理解,1952年春季班的学生业已离校,而1953春季班的高中毕业生的主体与高考无关。[13]
笔者认为,春季班的问题,从1949年到1954年一直存在[14]。故不管春季班的问题是否影响统计的口径,但都不会改变表1(前6年)的性质,换句话说,即使马叙伦与张健的统计口径不同,也不会改变1952年高中毕业生急剧下降的事实,不影响我们对此的讨论。
(四)、“失踪”的人数
195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除了3.6万和6.4万外,还有以下两个数据: 前面提到的《教育部关于一九五二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及其实施问题的指示》中,附有“1952年全国高中毕业(暑期)生人数统计表(1952年3月”,合计数是37143人。[15]再,《教育部1952年工作计划要点(1952年9月5日政务院第149次政务会议批准)》中公开的信息,当年高级中学毕业生为42600人。[16]这个数据与1952年参加高考的39276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加留校的“2千多人做政治辅导员” ,高度吻合,[17]因为总有些甚至报名后不实际参考的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