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大村泉:论唯物史观成立初期的基本思想

更新时间:2022-12-20 16:33:03
作者: 大村泉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手稿的主体内容是H5,它不是一份首尾一贯的完整手稿,而是由三部分不同的手稿片段(H5a、H5b和H5c)组成。如果依照MEGA2 I/5卷推断的手稿写作顺序解读的话,可以说最早表述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手稿是H5a的M22-24页,其写作时间早于批判施蒂纳的手稿,手稿H5b、H5c是对H5a观点的延续和扩展。因此,MEGA2 I/5卷关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费尔巴哈批判而是施蒂纳批判的观点值得商榷。作为唯物史观核心内容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形成于《德法年鉴》时期,可以说1845年春天在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已经构思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唯物史观形成之初,与其说它是恩格斯称扬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如说是马克思指导他自身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关键词:MEGA2 I/5卷  唯物史观  施蒂纳批判  手稿H5a  总的结果

  

   作者大村泉,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译者盛福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3期P108—P117

  

  

   笔者在一篇论文中曾阐明过两点:其一,表征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是恩格斯率先使用的术语,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去世后,19世纪90年代德国青年的称谓,使两者得到普及的是恩格斯。马克思可能终其一生没有使用过上述术语指称自身的历史观,但也未对恩格斯使用的这一称谓提出异议。其二,MEGA2 I/5卷在2017年刊行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部手稿,该卷的编辑认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值得特别留意的是施蒂纳批判,而不是以往强调的费尔巴哈批判。但是,笔者主张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首次成文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的前半部分和被编入第2章的部分手稿中,这部分手稿的写作日期早于施蒂纳批判。MEGA2 I/5卷的论证和上述事实之间存在不一致性。

  

   笔者将自身的结论归纳为以上两点,另外暗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众所周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笔者所言,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书评中首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想必他欲使用此概念指称该书“序言”中阐述的马克思的历史观。同时,马克思在该“序言”中阐述的是,1844年始于巴黎,并通过在布鲁塞尔继续研究得到的“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评价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用以指导其自身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两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差异。那么,在唯物史观成立初期,恩格斯对其基本思想有怎样的理解?

  

   在MEGA2 I/5卷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费尔巴哈”的主体内容是手稿H5,即“关于费尔巴哈章的手稿束”。H5起初不是一份首尾一贯的完整手稿,而是由三部分不同的手稿片段,即H5a、H5b和H5c组成。H5a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应鲍威尔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所作的反批判,被马克思编入了“费尔巴哈”章和“圣布鲁诺”章;H5b是马克思从“圣麦克斯”章的“旧约圣书 教阶制”部分抽取出来的手稿,此部分手稿后被编入“费尔巴哈”章和“圣麦克斯”章;H5c抽自“圣麦克斯”章的“新约圣书 资产阶级社会”部分,后经过完善补入“费尔巴哈”章。在再编排的过程中,马克思起了主导作用,为第1章的手稿编上M1-72页的页码编号(72页的背面,73页中没有页码编号)。如果用马克思的页码编号标记手稿页码的话,H5a对应M1-29页,H5b对应M30-35页,H5c对应M40-73页(为方便起见,将M72背后的页码标注为M73),其中M03-07页、M36-39页现已佚失。本稿的引文引自Online版,Online版复原的手稿页码为马克思标注的页码编号。手稿的编号同样和MEGA2 I/5卷一致。存世的手稿中,H5c的全部内容已被编入H5,但H5b和H5c的部分内容被编入了H10(“圣布鲁诺”章)或H11(“圣麦克斯”章)。需要注意的是,M1-72页是马克思为“费尔巴哈”章标注的页码编号,但如M24的正面和M29的背面,该页内容已全部被挪用至第2章,马克思没有对其进行页码编号。

  

   一、表述唯物史观的最初文本

  

  

   唯物史观是恩格斯创造的术语,马克思可能终生未使用过这一术语。唯物史观的内容正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序言》中所述的历史观,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条。第1条可以概括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简言之,社会的现实基础是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物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竖立其上的是政治的或精神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存在意义无法从其自身得到说明,而应该从基础层面加以说明,“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2条即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阶级斗争理论,可以概括为:除原始社会外,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或身份等社会属性从属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等经济关系。社会各阶级斗争的基础同样附庸于经济关系,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规定着各阶级的对立关系。第3条关于社会革命理论,简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双方的阶级对立,不会因统治阶级更迭的政治革命而消解,反之会招来社会革命,建立扬弃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随之消亡。

  

   此外,H5a的M22-23页的基底稿(M22_2页, M23_2页)中,“我们从上面所阐述的历史观中(aus der entwicklten Geschichtsauffassung)还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Resultate)”,列举了4条,分别为:(1)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在既定的生产关系下变成了破坏的力量,产生了“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的无产阶级,他们“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2)“生产力的每一发展阶段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基础,从维持生产力中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3)这种革命即“共产主义革命”,“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因为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4)“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笔者将此段引文简称为H5a(1))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动力是革命或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阶级的对立内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双方对立的扬弃不是靠单纯的政治革命,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方能消灭阶级对立。换言之,可以很容易从上述引文中验证笔者在前文所述的作为唯物史观核心内容的第2条和第3条。

  

   除此之外,此段引文尚未论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会引发阶级斗争的定理;(2)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聚焦于现代社会,没有论述中世纪及以前的时期;(3)没有阐明关于国家消亡的规定。再往前进一步,H5a的M24页的基底稿(M24_2)中有如下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笔者将此段引文简称为H5a(2))从上述引文可知,这一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一术语尚未出现,代之以“交往形式”或“市民社会”。此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生产关系的总和”表述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同时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将这一“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为“市民社会”。此处,马克思参考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称谓(同时这也是英国或法国启蒙思想家如弗格森等人的概念),将“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或者“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并且将其归结为市民社会的产物”。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一阶段虽然尚未创制“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术语,但这些术语所指称的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在上述引文中业已形成。

  

   二、手稿H5a中被编入第1章前半部分文本的主要观点

  

  

   以上引文是笔者对上述MEGA2I/5卷编辑关于唯物史观形成史的新见解进行系统批判时引用过的文本,同时也是马克思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和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时参考的文本。早于这两处引文的H5a中的文本有怎样的论述?引文H5a(1)开头部分的“上面所阐述的历史观”和引文H5a(2)中的“这种历史观”,毫无疑问,这两处历史观指称的是同一个“历史观”,可以把它视作马克思特有的历史观。那么这之前的论述,即在M01-22页中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自身的“历史观”的?

  

   (一)H5a的M08-10页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手稿H5a(1)中,革命的旗手是无产阶级,他们主体性地参与革命实践以谋求自身境遇的变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革命运动的归结是消灭剥削的社会革命。以上论点就是上述历史观的归结。如果单纯考察手稿H5a中早于H5a(1)的论述,同样存在批判鲍威尔或批判施蒂纳的内容,但仅为极个别的内容。M08-22页直至引文H5a(1)的论述是M08-10页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延续,而且引文H5a(1)力图阐明的社会革命的必要性正是费尔巴哈批判的归结。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详细的考察。

  

   M08页的开端内容值得关注,其接续的是M07页的论述,但M07页现已佚失。“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践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么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而且对费尔巴哈的总的观点的影响微乎其微”。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起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半年前,就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引文中粗体字标示的内容和第十一提纲别无二致,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针对第十一提纲的主语“哲学家们”这一群体,马克思批判了他们忘却革命力求和解的主张。马克思在M08页的开端部分将主语变更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9351.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