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论“正政”——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简析
摘要:政治哲学主要探究的是政治的本质问题和价值问题。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即“正政”思想。孔子认为,政治的本质是“正”,是端正、规范,强调道德规范。“正”的主要内容有正身、正心、正己。正政包含三方面:正己、正人、正国。正己就是“克己”,即仁。孔子把克己贯彻至政治,成为正政思想;孟子把爱人贯彻至政治,成为仁政思想。孔子提出了正政方法、条件和为政大忌。孔子政治追求的目标是足食、足兵、民信之,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政治追求的价值有: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泽、公正。孔子正政思想可以称之为规范政治学。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政治大行其道,中国的政治建构依然在探索中,既没有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又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政治。然而,中国古代政治特别是儒家的道德政治可以为当代政治建构提供观照维度。本文即尝试论述颇具特色的孔子政治哲学思想,即正政思想。政治哲学,主要探究的是政治的本质问题和价值问题。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就触及到了这两个主要问题。
一、政治的本质
(一)政治的本质是“正”
关于政治的本质问题,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到政治的本质是“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当时鲁国公室衰微,季康子成为鲁国权臣,经常僭越。在此背景下,孔子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提出了“政者,正也”思想,今可称之为“正政”思想。“正”,是端正、规范的意思。政治就是端正、规范思想和行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从表面上看,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统治者、管理层,但其目的是规范民众,最终达到规范整个国家、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只不过是通过规范统治者这一手段来最终达到规范民众、规范国家的目的。因为人都有从上心理和均等意识,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更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再者,在古代社会,统治者掌握生杀大权,其一言一行都受到下属和百姓的关注和重视,下属和百姓不敢不效仿,以免犯错招罪。因此,统治者端正自己的言行,民众自然不敢不规范自己的言行。此即“上行下效”。所有人都规范好了,整个国家的政事也就规范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如此,孔子的正政思想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正己,即统治者自我规范;二是正人,即规范民众;三是正国(含正天下),即规范国家政事,治理好国家。政治的本质就是规范。
在《论语》中还有一句也体现了正政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为政以德”,从字面理解一般认为是以德行政、治国,但后面孔子有个“譬如”,用了一个比喻来阐释。“德”即道德,如“北辰”;“政”即政事,如“众星”。“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北极星不动,其他星都围绕着它动,这说明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是根本的,处于核心位置,而诸种政事就像众星一样都要围绕着北极星转,都要接受道德的规范,依据道德的原则来处理,不能游离于道德之外。再深入下去,这个“德”是什么?谁“为政以德”?我们就会发现,“德”固然指道德,但是这个道德一般都是讲个人的道德,且是指以仁为核心的德性。那么是谁“为政以德”?显然,“为政以德”的对象是指统治者。统治者首先要有道德,要按照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只有这样,统治者才有吸引力,民众才会“见贤思齐”,国家才会治理好。这也就回到了孔子“政者,正也”的思想,讲政治的本质是规范,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统治者规范好了自己才能众星拱北,才能进行道德教化。
(二)“正”的具体内容
既然政治的本质是“正”,那么“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主要有正身、正心、克己。关于正身,《论语》记载: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正身,是指端正、规范自己的言行,主要是外在的。因为只有外在的言行才能被人听到看到,才能“不令而行”,才能“正人”。在这,孔子表达的很清楚,要先正己身,才能正人。关于正心,《论语》记载: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
“善”,自然是指善良,心向善。“子欲善而民善矣”,是说你正心了,心善良了,民众自然也会变得善良。孔子还提出了“正”的相对面,即“谲”。谲指欺诈、诡诈,是心不正;正是心正,指正道、正直、正义。此“正”虽然是名词,但依然是端正、规范的延伸,即依据正道来规范;依据规范才是走正道。
正身、正心,合而言之,就是正己。正己就是要“克己”,而“克己”的依据就是“礼”,“克己复礼”就是“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则是仁的外显,仁是礼的内核。孔子要求正身、正心,就是依据礼来端正、规范自己,使自己在克己复礼中体悟仁道,自然具备仁心善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孔子说的这四个具体条目来看,视听言动,都属于外在的。孔子是要通过礼来规范外在的言行举止,由外而内来实现仁道。这种由外而内的方法是针对绝大多数人的,而统治者也是属于这大多数人之列。孔子正政思想的对象也是针对这些统治者,针对这些大多数人。因此,孔子正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使统治者克己复礼,从而具备仁心善性,通过正己来正人、正国。
(三)如何为“正”
以上是总体而言,那么再细致而言,如何去“正政”?孔子提出了“正道”“正名”“齐礼”“举贤才”“无惓”等方法。正政,需要正道、走正道。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天下有道”,是指天下有正道、正道大行天下的时候。此时政权都是由天子掌握,诸侯大夫陪臣则不会僭越去掌握政权;百姓也就不会议论政治,只是好好过日子,安居乐业。反之,天下正道难行,则诸侯大臣僭越,百姓自然会议论失政。其实,这也就涉及孔子的“正名”思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正名,就是端正名分,摆正位置,规范职权,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做违背自己职责之事,反向来说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如何规定这些名分呢?这就涉及了礼、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子罕》)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尧曰》)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的是以德治国,具体要以礼来教化、规范人民,这样人民才会有羞耻之心,才会自觉端正、规范自己。同时,要合乎法则、法律、制度。“法语之言”,是说合乎法则的正言相劝。“审法度”,是说要审定、统一各种法律制度、度量衡。当然,除了礼、法,还有诸如乐、诗等方面的规范。
孔子的正政思想还要求“举贤才”。能自觉按照仁和礼来端正规范自己的就是贤才,因此,孔子特别提出要“举贤才”。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意思是从政者自己先带头去做,赦免犯小错的人,推举德才兼备之人。“举直”也就是推举正直的人,与“举贤才”相近。“举直错诸枉”,就是把正直之人提拔放在邪恶之人的位置之上。这彰显了正气,也是“正”,显然属于孔子的正政思想。推举贤才之士,可以“正枉为直”,可以使民心归服、百姓诚服。这是孔子推行正政思想的结果。
孔子认为身先士卒还不够,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无惓”“尽忠”: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前句是说从政者先要“正己”,自己要先去劳作,然后让老百姓再去劳作,并且不要疲倦懈怠。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开始率先垂范,有始无终,那只是做做样子,搞形式主义,“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也会跟着搞形式主义。这就要求统治者、管理者经常要下基层去劳作,而不是高高在上。后句强调在位时不要倦怠,执行政令时要尽忠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并且要始终端正自己,警醒自己,认真尽忠职守,不要疲倦懈怠。
(四)正政条件
知道如何去“正政”还不够,还需要从政的条件。这个条件大的方面说是要有道德,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具体的德性。对此,《论语》记载: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孔子明确提出从政要“尊五美,屏四恶”。“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即“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