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张岱年:物质利益与道德理想

更新时间:2022-12-14 17:42:59
作者: 张岱年 (进入专栏)  

  

   唯物主义哲学家肯定物质利益的重要性,是否不重视道德理想呢?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不重视道德理想,其实不然。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往往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并且积极地为实现道德理想而献身。在理论上,唯物主义者固然重视物质利益,但也决不忽视道德理想,而是将崇高的道德理想建立于物质利益的坚实基础之上。

   一、哲学唯物主义与崇高的道德理想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有一种偏见,认为哲学唯心主义的中心就是对道德理想即对社会理想的信仰,这种偏见是在哲学之外产生的,……认为人类(至少一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统对不相干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同自然神论者伏尔泰和卢梭一样,几乎狂热地抱有这种信念,并且往往为它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思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末,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1)唯物主义者追求崇高理想的热忱,决不亚于唯心主义者。在西方 哲学史上是如此,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如此。

   试从中国哲学史上举几个例证。荀况是先秦时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肯定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他更认为人类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有道德。荀况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2)这里从物质存在(气)说到人类,指出人类之所以贵于禽兽就在于有道德(义)。荀况虽然主张性恶,然而他认为应该改变本来的恶性(“化性”)而实行“礼义”,人生之道就是积累善行,养成崇高的品德。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荀子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

   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宣扬天然自然,给当时的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以有力的批判,摧毁了当时流行的宗教迷信,但是王充也强调礼义的重要。他说:“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4)王充认为德力不可偏废,而二者相较,德是更重要的。王 充充分估计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明清之际有成就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王夫之。王夫之深刻地批判了道家和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论,又犀利地批判了佛家和陆王学派的主观唯心论,达到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峰。而王夫之对于道德理想的重视,也越过以往的唯心主义者。王夫之以他的坚贞的节操,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个人生活上也体现了他自己的崇高的道德信念。王夫之肯定了生命的可贵,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5)又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6)人是生物,就应当珍贵自己的生命,应该保持生之本性而顺遂生 机。但王夫之更说:“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7)体现了道德理想的生命是可贵的,而为了实 现道德理想,也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固然封建时代思想家所谓“义”是有阶级性的,但王夫之所强调的主要是民族大义。他曾论述处患难之道说:“诚于忍者,利不歆而害亦不距;诚于容者,名不竞而实亦不争。诚有之也:知天下之险阻荼毒,皆命之所必受;知物情之刻核残忍,皆道之所能格。……志之所至,而气以凝。……行夷狄,素患难,而介然以其贤贞之志与日月争光。”(8)在民族危难的时期,要不顾个人的利害,努 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种为民族独立而坚持斗争的志操,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综上所说,唯物主义哲学并不忽视道德理想,而一些卓越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的“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是令人钦佩的。谁能说哲学唯物主义仅仅肯定人的物质利益呢?

   二、个人与社会,公与私

   为什么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重视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重视道德理想呢?这是因为,这 些思想家对于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于道德的实际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唯物主义主张从实际出发,因而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然而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物质利益经常发生矛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个人与阶级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个人与民族之间,在物质利益上,必然或者往往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必须得到一定的解决,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原则。

   所以,道德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所必需。

   集体(社会、民族)利益可谓之公,个人利益可谓之私。脱离了所有的个人之私,也就无所谓公。然而公与私之间往往有矛盾。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公利高于私利,可以为公舍私,不可以私害公。

   首先,道德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是道德的出发点。屈从别人意志,甘受别人奴役,谈不上道德。强迫别人服务自己的意志,奴役别人,更是反道德的行为。我们肯定道德,必须反对奴才主义,必须反对尼采所宣扬的权力意志。

   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对于个人来说,不要仅仅追求个人利益,而更要追求人民的利益,不要止于利己,而要致力于利人。由此更前进一步,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别人的利益,自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忘己济人,舍己救人,这是崇高的道德行为。从利己而且利人,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个德行的飞跃,这里表现出卓越的崇高精神。在人我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要舍己为人,这是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

   道德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在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民族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要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民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为公舍生,为国损躯,这是道德的最高要求。自我牺牲精神,是道德行为之独特的崇高的表现。

   为什么要如此?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民族生存的要求,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在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人们都追求个人利益,置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社会就必然解体了;如果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人们只追求个人利益,民族的独立必然不能维持了,亡国灭族将不可避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昭示我们: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地主阶级思想家所标榜的“天下之公义”,实际上是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资产阶级的道德,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标榜的超阶级的永恒道德,实际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都讲“公”,他们所讲的“公”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之“公”或资产阶级的“公”。虽然如此,在封建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仍有社会公益可言。如开发自然“兴修水利,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斗争,是各阶层人民的共同的义务。

   在历史的任何时期,“社会发展的利益”都是分别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列宁说:“我们绝对必须承认,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是工人政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但是我们认为要说清楚这项任务,首先应该说明现代俄国专制制度的阶级性质,说明摧毁这个制度不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也是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指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部分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9)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任何阶级的阶级利益。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利益来判定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进步与反动的区别。如果一个阶级的道德是与社会发展的利益相反的,那末它就是反动的道德。

   社会发展的利益也即是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即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古住今来,无数民族英雄、革命烈士,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自我牺牲,他们壮烈的事迹,彪炳史册,发放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

   但在任何时期,都可能有人为了图谋私利,却借“公”的名义,强迫群众为他们作出自我牺牲。对于这类“假公济私”的行为,必须彻底揭穿。要求别人自我牺牲的人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自我牺牲。

   道德基于物质利益,而要求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做到自我牺牲、舍弃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是道德的辩证法。

   三、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0),这是基本事实。人有一些物质需要,必须满足这些物质需要,人的生命才能保持和发展。为满足物质需要而活动,这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唯心主义轻视人类的基本欲望,提倡禁欲主义,是根本错误的。

   然而人类生活不仅是谋求物质需要之满足而已,除了物质需要而外,人还有精神的需要,即比饱食暖衣更高一级的兴趣。满足精神需要的活动,可称为精神生活。

   人类的精神需要,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追求粹美,这就是精神生活的内容。从事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研究,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这些都属于精神生活。

   可能有人会说: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最终还是为了掌握自然规律以提高物质生活;追求至善,最终也就是“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使人人的基本欲望都得到满足;追求粹美,也不过是丰衣美食而已。真善美终究以物质生活的提高为归宿。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认为,追求真理,固然有提高物质生活的作用,而主要是为了达到更高的自觉。了解自然的奥秘,才能了解人生的奥秘,才能真正自己认识自己。认识真理,达到较高的自我认识,这本身就具有卓越的内在价值。追求至善,固然要“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但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使人人的精神要求都有所满足,使人人都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粹美,更有广阔的天地,绝非追求衣食居处的精美而已。

   我们可以看看古代哲人的精神生活。例如荀子提出“解蔽”的主张。解蔽即解除偏蔽。如何解蔽呢?这就要“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什么是衡?“何谓衡?曰道。”怎样才能知道呢?“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虚是虚心,一是专心,静是静心。“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就能够认识真理了。荀子又说:“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11)能够思而乐,就是最高的精神境界了。虚一而静,思而恭,思而乐,就是荀子所宣扬的精神生活。

   又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精神生活。试举他的两首诗。其一:“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12)其二:“袁安门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冫+食。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13)这些诗句表示:所追求的是精神自由,所畏惧的并不是饥寒。在物质生活上不免辛苦,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欣然自得”。陶渊明是精神生活卓霸越的典型。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基于物质生活,而高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人类优于其它动物的特点,表现出人类的优越性。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9182.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