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进行的全方位实践探索、实践变革与实践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成果的时代创新与表达,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环节,体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彰显着唯物史观的智慧与光芒。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来龙去脉,挖掘其内涵特质,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具有世界示范效应的实践成果,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任务目标、实现路径的最好注解,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
如何实现美好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百余年的砥砺奋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创造性发展,成就斐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总结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新起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是实现现代化强国梦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在思想、经济、制度、文化、政治、价值等方面进行现代化探索进程与实践创新的总结概括,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实践。它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实践中,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接受并汲取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和内在精髓的基础之上。面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上,第26页)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进行深入的脉络梳理,植根中国的历史实践、文化传统、治理效能、发展价值、民生福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理路与内涵特质,以期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总结和经验指南。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化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重点、焦点问题,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现代化更是具有非同一般的挑战性和政治性,因此现代化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国外对于现代化的讨论从古典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后现代社会学、政治学、比较历史学和文化学等不同视角切入,一大批思想家如艾森斯塔德、布莱克、罗斯托、沟口雄三、哈贝马斯、帕森斯、马蒂内利、普雷维什等,聚焦于社会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衡量现代化的标准、不同国家发展历程及相应的现代化模式与样态、驱动现代化的因素以及与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性及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现代化理论上,形成了结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发展社会学理论、比较现代化理论、风险理论等;在现代化模式上,形成了英美、东亚、拉美三种代表性模式,也有将其概括为内源式与后发式两种模式;在现代化经验上,既讨论欧美、前苏联、日德、东亚、拉美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也探讨中国现代化的经验,理论界、学术界尤其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经验,将其概括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民主执政、注重制度安排与科学规划、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兼顾全球发展等。在他们看来,中国毫无疑问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现代化的成就体现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使得中国现代化独具特色。国内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兴起于1990年代,成果汗牛充栋,研究呈现的井喷态势与中国现代化一路高歌的逻辑进程相一致,讨论集中在现代化的理论、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及未来展望方面。
由此可知,以往学界普遍认为现代化是“发源于西方社会的”(罗荣渠、牛大勇编,第2页),现代化理论也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学术传统。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也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文明的全面变革,代表着人类走向文明的理性化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上的同构性、历史上的一致性、实践上的契合性与价值上的同源性,意味着中国真正崛起,也说明我们需要也有资格和底气在现代化发展、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模式、现代化道路上讲中国话,即构筑并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使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学术阐释力与实践拓展力的理论范式。为此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内涵意蕴,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沿着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才能清晰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脉络,并真正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根基,建构起具有生动性和实体性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内蕴着唯物史观的精神和智慧,其生发与成熟的过程,既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彰显着历史唯物主义直面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革命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唯物史观的智慧在于启迪我们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包容开放的心态,挖掘现代化实践的历史经验,植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厚历史与鲜活现实,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活力及其创造的丰硕的文明财富。这也是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持续性任务和重要的学术使命。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与流
中国走向现代化是艰辛而且漫长沧桑的历程。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运动的外力推动,中国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因此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开启,打上了“裹挟着对外来挑战的回应”(罗兹曼主编,第10页)的被迫色彩。而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最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洪流,既开创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新境界,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4页)。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的总体性概括。中国式,是一个具有中华文明气质的豪迈概念,代表着中国制度、中国特色、中国特点、中国方式、中国主体,表明这种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现代化的内涵,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公认的成功示范,具有可借鉴的功能和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来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的现代化。它不仅对于中国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性具有示范意义,对于全球治理和人类共同福祉也具有借鉴意义。解码这一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来自哪里,何以形成,如何发展。
一是从思想资源和方法启示来看,马克思对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反思,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提供了有关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哈维,第133页),他看到现代化从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暴力、霸权和占有特性,海外殖民贸易的快速扩展“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2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理扩张与现代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运行法则和规律,描绘了攫取剩余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掠夺性动力机制”(萨森,第3页)这一资本积累的动力学。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的掠夺性、侵占性、榨取性本质为基础的现代化。竞争为现代化注入了持续和普遍的动力,现代化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经济范畴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社会关系,“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已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51页)。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特点表现为内在性和矛盾性的对立,“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同上,第171页)。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抽象劳动”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言的历史必然性,“‘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同上,第29页),所以能够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且是站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资本主义复杂结构及其具体变化中抽象出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内在规律。要真正走向现代社会,需要从生产方式出发,从现代生产关系的主体性逻辑出发,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二是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趋势来看,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准备了前提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出来的代表“中国历史”独特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表达的是现代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实践中如何被中国化,如何经过中国的社会现实来获得它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它是在历史的环环相扣中、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奋斗历程多元宽广的视域中获得鲜活内容并构造其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4页)、“开拓了世界市场”(同上,第404页),将人类带进崭新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超越了民族的个体性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矛盾。这既是一种历史必然性,也是决定社会发展道路的根本性矛盾。世界历史“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上,第405页),东方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相较于资本主义这一先进的社会形态而言,东方社会无疑是落后的,因为资本主义有最先进的现代生产力。对于落后、不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只能通过经济发展,也就是通过最先进最进步的生产力,来为摆脱“从属”走向自由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马克思设想的俄国公社假如“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包含有经济与历史的双重视角,既揭示了历史发展逻辑规律的普遍性,也说明了社会发展演变的多样性。中国直接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尽管在原初意义上是被强行拉入世界历史进程,但走出了一条具有历史多样性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规律与历史选择的辩证统一。
三是从历史选择和政党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与实践根基。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同时也科学评价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151页)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所以自成立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2017年,第13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长期执政70多年,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始终将人民群众凝聚成为不可分离的共同体,以使命执政来统一意志和行动,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