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法治要义阐释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深刻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集中外现代化理论之大成,提出了科学化系统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法治现代化神话,创造了一种全新版本的法治现代化样态,给世界法治现代化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呈现出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独立自主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有组织有规划、价值目标高远、现代科技驱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法治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主体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伟大使命,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法治贯穿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高质量法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中国 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时代潮流,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世界第一波现代化中,中华民族正处于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最终与这次历史性机遇擦肩而过。在世界第二波现代化中,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先后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实业、制度、文化来实现中国现代化,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世界第三波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产生了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的东方巨变。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新时代十年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人类法治现代化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法治现代化神话,创造了一种全新版本的法治现代化样态,给世界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择其要者,这些影响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法治现代化指导思想上,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引,保持了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稳定性、连续性,又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永葆指导思想的创新活力、蓬勃生气,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一棒接着一棒接力式地顺利推进。这克服了一些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法治建设指导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而产生的实践进程摇摆不定、前后冲突的现象,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法治建设指导思想的僵化性、守旧性而导致的法治建设停滞不前甚至走回头路的现象。
(2)在法治现代化推进模式上,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创了集中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制度优势和科技优势等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推进模式,超越了西方式法治现代化推进上的自发式、演进式路径,解决了西方式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势力各行其是、互相掣肘甚至相互对抗、内耗严重的问题,避免了西方式法治现代化结果上的精英化、权贵化倾向。
(3)在法治现代化目标定位上,坚持对法治建设的系统集成和整体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作出了长远性、系统性、战略性的法治建设规划,超越了西方式法治现代化的分散化、碎片化格局。
(4)在法治现代化整体布局上,坚持法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各领域现代化一盘棋谋划,把法治贯穿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全过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法治现代化引领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彰显了法治的强大效能。这解决了西方法治理论和实践因过分强调法治的形式性、独立性、自治性而导致法治现代化和其他方面现代化互相脱节、割裂、抵牾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深刻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集中外现代化理论之大成,精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提出了科学化系统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虽未明确使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范畴,但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所作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任务书、施工图,清晰描绘了未来中华法治文明发展的新愿景、新蓝图,是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行动纲领。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崭新阶段、鲜明特色、主体工程、伟大使命4个重大问题的论述,总结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法治理论精华、实践精髓、制度精义。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崭新阶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迈入了崭新阶段。党的二十大从全球大视野和中国大历史出发,透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作出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等一系列重要判断,明确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所处的新方位新阶段。具体来说,可概括为6个“历史性”。
(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交替
当前,中国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交替。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系统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新使命新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阶段之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应及时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各种新兴法治问题,深入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例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创新完善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法律制度,为三次分配正义提供充足的法律工具箱,推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环节的法律制度,推进民主政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起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制度体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在制度轨道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即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推动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从物质富足到精神富有,从物的全面丰富到人的全面发展,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之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应聚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出更多解民忧、谋民利、护民权、惠民生、保民安的制度举措,以良法善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公平正义保障上,不断满足人民对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的需要,坚持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人权保障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在安全保障上,不断满足人民对身边安全的更高期待,加快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切实解决舌尖上的安全、头顶上的安全、脚底下的安全、车轮上的安全、劳动场所的安全、个人信息的安全等突出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在环境保护上,不断顺应人民对更美丽、更洁净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三)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
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同版本的发展理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范畴新理论,开创了21世纪世界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推动中国发展模式发生历史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引领中国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面对中国发展模式之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应加快推动法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提高立法、执法、司法质量,以高质量法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型发展,要求加快健全产权法治保护体系,完善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力度,创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型发展,要求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新型城镇化的配套法律制度,以法治保障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型发展,要求加快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责任制度,用法治呵护绿水青山蓝天。高质量发展是开放型发展,要求加快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法治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型发展,要求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领域立法,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民生领域权利保护和犯罪惩治力度,以法治增进民生福祉。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性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以远远超出前几次科技革命的颠覆性力量,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重构着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重造着全球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把创新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应把握历史性机遇,及时加强法律制度的供给,加快法治领域的科技应用,把科技伟力转化为法治伟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法治文明新形态。在法律供给上,适应生命科学、基因编辑、脑科学、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时填补法律空白、补齐制度短板,(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