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青:多边主义:比较区域治理研究的实践视角
摘要:在全球层面的多边治理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区域多边主义更加显示出应对跨国性挑战的重要意义。虽然不同区域的多边治理目标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治理实践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以实践理论为基本依据,以锚定性实践(anchoring practice)为核心概念,建立了一个用于比较区域多边治理的分析框架:首先,多边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属性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区域多边治理以实践共同体为实施平台,以实践共同体的背景知识为行为依据;最后,不同区域多边治理具有不同的锚定性实践,这是导致区域治理方式差异的重要原因。以欧盟和东盟两种区域治理为比较案例,前者的锚定性实践是制度建设,后者的锚定性实践是关系建构,因而出现了欧盟的制度性多边主义和东盟的关系性多边主义这样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多边主义;区域治理;锚定性实践;欧盟;东盟
引言
后冷战世界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全球化大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全球互联互通代替了一个分裂的世界;二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全球化而不断涌现,经济危机、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病毒流行,都具有跨国性特征,对所有国家和整个人类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就使全球治理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国际社会是由多种国际行为体构成,无政府性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全球治理的最合理路径是多边主义。当今世界出现的一个转型是霸权秩序的衰退,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全球治理的扁平趋势,霸权主导下的垂直治理模式开始向区域和其他层面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区域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成为全球治理中极具实践意义的重要平台。
区域多边主义既表现出共性,也表现出特性。那么,多边主义是什么?区域层面的多边主义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治理方式?为什么区域多边治理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本文希望建立一个基于实践理论的分析模式,通过比较欧洲联盟(欧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这两个区域多边治理的个案,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
多边主义实践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多边主义往往被视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实际上,多边主义更是一种国际实践,是国际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制度、机制、规则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实践总是自下而上、起始于地方的活动,不同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会形成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世界是由多元实践共同体构成的,多元实践共同体会呈现不同形态的多边主义实践。
(一)多边主义的实践属性
全球治理是在世界范围内针对跨国性问题所实施的治理,通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实现世界公地的维护和管理,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跨国性威胁。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像国家政府那样的权威领导,没有强制性立法和执法机构,因此,国际体系被称为无政府体系,全球治理被认为是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
无政府条件下治理的特殊需求,使得多边主义成为普遍接受的治理方式。 但是,多边主义到底是什么?现有多边主义文献大多将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基于原则的制度或是机制。这意味着多边主义可以是一种实施治理的组织形式,比如联合国、世贸组织或是欧盟;可以是一种治理原则,指国际社会进行无政府治理所遵循的原则,比如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以政策协调方式进行互动。进而,多边主义也可以是原则和形式的结合,比如多边主义的重要学者约翰·鲁杰就指出,多边主义既是一种国际社会的治理原则,也是一种治理的组织形式。他认为多边主义是以国际机制或是国际制度为代表的多边形式,“根据某些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并且,在全球化或者说跨国威胁时代,我们需要再增加一个要素,即“为了跨国性治理的目的”,以明确多边主义作为管理全球或区域公地和应对跨国威胁的重要意义。同时,全球化时代国际行为体更加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日趋活跃,多层次、多领域都是全球治理的时代特点。
不过,多边主义仅仅是基于原则的制度或机制吗?罗伯特·基欧汉在对欧盟研究的基础上,将多边主义视为“以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为一组协调国家政策的实践”。这就有意无意地将多边主义界定为一种实践活动。虽然在基欧汉那里,这种将多边主义界定为实践的表述可能只是一种择词方便,但是,这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定义性问题。多边主义可以表现为组织形式和行为原则,但更重要的是,多边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和行为原则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都是在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多边主义首先具有实践属性。据此,笔者在这里将多边主义定义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国际行为体,为实现跨国治理的目的,制定原则、达成共识、协调行动的实践活动”。
提出这样一个多边主义的定义,核心的一点是强调多边主义的实践性。多边主义首先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多边主义可以是原则,可以是组织形式,也可以是原则和形式的结合,但首先是实践。根据国际关系的实践理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实践,人类活动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脱离了人类的实践,一切都成为无本之木。我们需要设计原则,也需要组织形式,前者更多地属于理念性范畴,后者则更多地属于物质性范畴,两者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它们在实践中结合统一,在实践中产生社会意义。脱离实践的原则是无源之水,不符合实践的组织形式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多边主义的实践特征
我们将多边主义界定为实践,因此,需要首先厘清实践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人类社会之基,具有本体优先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在物质和理念两个要素之间展开论争,新现实主义强调物质性结构,建构主义强调理念性结构,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在以物质主义为本的条件下加入了非物质性的制度要素。无论怎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直纠结于物质还是理念的二元对立状态之中。实践理论认为,物质和理念都是重要的,都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是,无论是物质性还是理念性因素,都无法单独产生意义,只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才会显现其作用和影响。
其次,实践是以实践知识或者说背景知识为基点的,是以实践性逻辑为行为逻辑的。主流理论在物质和理念的纠结之中,或是将物质作为人的行为逻辑,或是将理念作为人的行为逻辑,因此,这些理论的自变量不是物质性结构,就是理念性结构;对行为体行为的解释,不是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结果性逻辑,就是以社会规范为根本的适当性逻辑。实践理论认为,背景知识是人类行动的根本驱动。背景知识与“背景知识” (background knowledge)几乎是同义概念,下文中统一使用“背景知识”。参见阿德勒、波略特主编《国际实践》,第25页。)来自实践,作用于实践,但也是无以明言和未经理性梳理的知识。实践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更多的不是理性权衡的结果,而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人类行为的首要驱动。
最后,实践以实践共同体为实施平台。实践共同体是由共同背景知识所界定的,即由共同背景知识组成的人组成的团体。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实践共同体。比如,以文明为基础的实践共同体(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功能特征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外交共同体、红十字会)、以社会身份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女性主义、环保团体),等等。一个实践共同体其成员因为具有共同背景知识,所以在宏观层面表现出相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亦即实践方式。诸多实践共同体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性,其特性是区分不同实践共同体的标识。
(三)实践共同体的多元共存
从根本上讲,实践共同体具有地方性。这意味着,实践共同体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自下而上的,都是在一个局部时空内自然发展起来的。以基于文明的实践共同体(亦即文化体)为例。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诞生的,基督教文明虽然源于中东,但主要是在欧洲或者西方世界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文明则以阿拉伯、波斯、突厥文化为渊源。以当今的全球视角来看,这些都是地方性文明,基于这些文明形成的实践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地方性特征。无论其后的思想影响有多大、地域扩展有多广,原生胎记始终存在。
实践共同体是由共同背景知识所界定的,因此,不同的实践共同体就有着不同的背景知识,以悠久历史和长期实践形成的共同体尤其如此。跨文化、跨文明的沟通交流使得不同实践共同体互相借鉴,成为其发展过程中创新和再生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实践共同体的背景知识是持久的,构成了共同体的基因,成为创新和再生的母体和依据,因此也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世界由多元实践共同体构成,多元实践共同体的共在,尤其是基于文明的实践共同体的共在,成为当今多元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多元实践共同体的共在,表明多元背景知识的共在,因此,实践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多样性呈现。以宏观层面上的、基于文明的实践共同体为例,当今世界就是由不同文明构成的。塞缪尔·亨廷顿在冷战结束伊始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虽然因其强调文明冲突而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但也指出了世界文明多元特征这一事实;彼得·卡赞斯坦同样强调了文明的多元和多维样态,尤其对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与世界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既然文明是多元多维的,基于文明的实践共同体也是多元多样的。它们有共性,也有特性;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正如西方人喝咖啡,中国人喝茶一样,实践使然。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多边主义是人类活动,就会表现出上面所讨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从多边主义是实践性活动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人们的思想或是物质条件怎样,都需要在实践层面合二为一,才能使多边主义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治理安排。进而,多边主义作为实践活动,是由不同实践共同体依据不同背景知识实施和展开的。因为世界存在多种实践共同体,也存在多种背景知识,所以,多边主义势必呈现多种实践模式,表现为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锚定性实践:区域多边主义的特性
比较区域主义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发现和分析区域治理的不同实践。当今世界比较成功的区域治理实践是欧盟和东盟。可以说,欧盟和东盟的区域治理目的是相似的,都是为了保障区域和平、稳定、发展,并且,一些基本形式也没有实质性差异,比如都是以多边方式共同协商怎样应对面临的问题、协调相互之间的政策,以便克服集体行动逻辑的难题,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但是,既然目标和形式都相似,(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