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与中国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迥异于西方,已经带给了世界若干个“中国之谜”,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也会再给世界贡献一个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已有研究表明,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发展不足、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等现象,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需要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四化不同步这三大问题,展开乡村振兴核心机制的深度研究。用好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和“四化同步”这三大核心机制,能够解决三大问题,再给世界增添一个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同步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
我们置身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21世纪第三个10年开始的前后几年,就有沧桑巨变: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国工作重心转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力争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在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征程。2021年中国宣布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挂牌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年全国人大在两会期间表决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瞄准2035和2050年两个阶段,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人文社会科学也要走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百年模仿模式,从理论上提出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迥异于西方,已经带给了世界若干个“中国之谜”,如科技应用的“李约瑟之谜”,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韦伯疑问”,“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麦金农之谜”,以及农村金融滞后于中国发展的“中国之谜”。诸多“中国之谜”,均来源于使用西方理论和经验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发展实际。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再一次走出一条农村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普遍衰落给出有力回应,并有望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退这一“铁律”,也会再给世界贡献一个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同步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
当然,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不能闭门造车。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日韩等东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同时伴随乡村凋敝这一普遍现象。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中国,也出现了明显的城乡差距过大、乡村治理失序等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四化不同步现象。积极回应时代新挑战,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学习汲取国际经验,针对三大核心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展开乡村发展道路和发展机制的深度研究。
二、百年乡村发展道路探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领导“三农”工作,走出了一条国家由汲取到给予,农村由贡献到振兴的历史轨迹。党领导下的乡村发展道路,有3点历史经验:农民富,国家富;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发展,也大体经过“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3个阶段。
20世纪初开启的乡村建设运动,持续了一百多年。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在现实历史进程中发生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并构成了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张力。第一次振兴乡村的尝试,以“官民(间)合作”为特点,始于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米迪刚父子发起的地方自治与乡村自救,加之同期清末状元张謇的江苏南通试验,以及20世纪20年代起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乡村建设派在河北、山东、重庆等地的自觉行动,进行了“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探索。第二次振兴乡村的尝试,以“官方主导”为特点,全面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担当了自革命时期就开始尝试的彻底变革乡村生产关系的领导角色。通过领导广大农民围绕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性探索,走出了一条彻底改变乡村社会,彻底改变城乡关系的农村建设之路。这一“官方主导”的大规模农村建设,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实践。第三次振兴乡村的尝试,以“国家推动综合建设”为特点,从2000年持续至今,由提出“三农问题”并不断强调“重中之重”,到推动新农村建设,再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阶段有如下两个重要节点:
2005年,从国家层面开启的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新阶段。振兴乡村的尝试,不再局限于乡村,而是动员包括市民、文化人等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跨界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综合建设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深化农村产权综合改革,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次将振兴乡村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成为国家七大战略中的唯一一项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优先发展、精准定位、突出矛盾这三大特点。实际上,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发展短板,成为“四化同步”中最大的不同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四化不同步这三大问题,需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症施治,由此,对应产生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融合、现代产业融合和“四化同步”这三大核心机制。
综上所述,国家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差距过大这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推动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完善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二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补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发展短板,即农业农村发展与其他“三化”不同步问题,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总之,聚焦解决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和“四化同步”这三大核心问题,将为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机制
1.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表述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对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2017年以来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各种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可以概括为10句话、319个字,内容相当丰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见表1。
表1 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表述和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整理,结合各类解读汇编。含义解读分析汇编了陈锡文、韩俊、韩长赋、温铁军、叶兴庆、郭玮、陈剑波、孔祥智、徐祥临、周立、王亚华等的政策解读与阐述。
2.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大核心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与“四化同步”这三大核心机制上,主动面对并解决三大核心问题,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
(1)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已显著加强,并日益呈现出由外部和表层向内部和深层发展的趋势。城乡之间在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这对城乡之间关系的影响在深化。顺应乡土中国时代转为城乡中国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国的城乡发展政策从十六大就开始在持续演进(表2)。
表2 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发展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件整理。
从2002年到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由39.1%提升到64.72%。20年间,中国城乡发展理论的核心也随之发生了3次重要转变,即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
这样的转变,顺应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体现出城乡之间呈现出的内在融合关系。城乡发展的新旧表述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在新时期的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关键是通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市和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创新路径。由此,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机制之一。
(2)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20字的总要求,与之前的新农村建设20字表述之间并不是断裂关系,而是一种继承关系,是顺应中国乡村社会在新时代的现实发展需求而进行的理论概括。其中,将“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的表述,说明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产业振兴作为其最主要的政策实施要点。产业兴则百业兴,政策文件对促进产业兴旺,也着墨甚多,而且对十多年来国家的产业融合政策进行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表3)。党的十九大之后,也在不断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乡村振兴战略表述中的产业兴旺,侧重突出农村产业多样化的融合发展。而在过往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提到的生产发展,更多是强调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了营养升级和食物安全的大食物观。政策表述的不断变化,应对了百年变局的不断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产生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新需求。城里人会到农村去消费,第一有看的,包括绿水青山等自然景观。第二有吃的,包括到农家乐吃点农家饭。第三有采摘的。第四有可以带走的优质产品。由于市民饱受交通拥堵、空气混浊、节奏紧张等“城市病”困扰,使得下乡成为一种新潮流。市民下乡催生出“四洗三慢两养”的新需求。据粗略估算,这一新需求每年催生超过12万亿元的消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自2007年第一次强调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以来,国家政策和基层实践越来越重视挖掘乡村满足城市居民新需求的巨大潜力。因此,农业和农村要形成新的供给能力,尤其是提供更优质的食品和更舒适的生态产品的能力。
表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融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办文件整理。
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推动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运输物流业、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的健康发展,都是践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产业链条的拉长带来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意味着农民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的农村产业振兴必将超越第一产业本身,创造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撑。由此,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核心机制。
(3)实现“四化同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滞后问题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曲折但充满成就的过程。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概念形成和政策表述的发展过程中(表4)。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四化同步”,本质是通过“四化互动”,让农业现代化与其他“三化”构成整体系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