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辉:中国的健康老龄化之路
2022年11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发院承泽论坛第九期“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北京大学-柳叶刀重大报告”发布会在国发院承泽园与线上同步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和《柳叶刀》杂志联合主办,北大国发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组、传播中心协办,特邀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国家自然科学自然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柳叶刀》主编RichardHorton,《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ohnGiles,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赵耀辉,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雷晓燕等专家,共同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挑战。本文根据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重大报告》主持人赵耀辉的演讲整理。
“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北京大学-柳叶刀重大报告”(以下简称《重大报告》)集合了我们团队30多位专家之力。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报告的背景(第一章)
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寿命不断增长,出生率不断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目前还不是世界最高,但很快会成为世界最高。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或者说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仅会超过美国、英国和德国,还会逼近日本。我国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老的国家”之一。
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2020年到2050年的三十年间,我国人口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60岁以下所有年龄段人群的数量都会净减少,二三十岁年龄段人口会减少30-40%,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有较大涨幅,特别是高龄老人,即80岁以上人口数量上涨幅度最快。从1990年到2050年,我国八十岁以上人口数量可能达到以前的16倍,这意味着我国很快就会面临较大的养老负担。印度人口总数即将超越中国,然而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远比印度多。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4亿,印度只有2.5亿,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人口负担比印度大很多。
二、核心结论:“健康老龄化”是关键
这样一种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
第一,老年人多意味着支出要增加,年轻人数量少意味着贡献给社会保障体系的钱会变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保体系或许会出现赤字,随后蔓延到财政体系,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全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日本、意大利、希腊、德国等都是财政负债率较高的国家。由此可见,一国老龄化程度和财政负债率不仅相关,很大程度上构成因果。
第二,老龄化必然要求更多照料,可能会引发照料压力。目前传统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能在老人身边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数量可能减少,照料赤字或将发生,需要照料的人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上述老龄化挑战的应对之道就是“健康老龄化”,《柳叶刀》主编Richard Horton博士提到,美国医学院的大报告也持同样观点。
健康老龄化意味着寿命健康地增长,即增长出来的寿命大部分是健康的,失能的情况变少。与此同时,健康老龄化也是延迟退休的基本保障,老年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一直工作,才能减少医疗服务支出和照料需求,长寿才能变成红利,而不是负担。
对经济而言,如果应对得当,长寿反而能变成一种红利,这是好事。
三、报告的章节划分
健康老龄化不会自动实现,需要一些条件。
要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健康的决定因素,使之成为政策的发力点。在总结目前的医疗卫生和照料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这份《重大报告》分五大章节,第一章是报告的时代背景,第二章是老年人目前的健康状况和变动趋势,第三章是老年人健康的决定因素,第四章是医疗和照料方面的相关政策,最后一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逐一介绍《重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第二章: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趋势
在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这一章,我们主要回顾了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变动趋势。我们收集了截至目前所能得到的全部文献,也补充了一些相关数据,主要涉及几个方面:预期寿命和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和传染病的状况,精神卫生和认知健康,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和照料负担,以及主观幸福感和其他相关疾病情况。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这在健康领域也有充分体现。传染病逐步减少,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这些都使我国人民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因此,我国人民的疾病谱在1990-2010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覆盖了很多的领域,我们邀请各领域的专家,针对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慢性肾病、慢阻肺、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演变过程做出回顾,这些内容都在《重大报告》中得到体现。
在回顾过程中,我们对疾病的变动趋势非常关注。疾病往哪个方向走,我们的政策以及政策落实的优先级就要跟上。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相关数据非常少且难以获得。有些数据仅源自医生的诊断。中国有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不看病,即使患病自己也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一些数据中体现出的变化趋势很可能不准确。还有一些关于中风、癌症等疾病的数据很难获取,我们的调查研究也因此遇到不少困难。
尽管如此,我们仍取得了很多进展和突破。一些基于客观测量得到的数据,以及与久坐和热量摄入过多有关的慢性病,比如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真实的上升趋势。这些疾病在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发病率,这也和城镇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我国的情况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在发达国家,高收入人群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较低。我国的情况肯定要经历一个过程才会出现拐点,至于何时出现拐点,我们不得而知。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高知女性或将优先引领这个趋势,当然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与吸烟等环境暴露相关的疾病的患病率,比如慢阻肺、肺癌等,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与我国几十年来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有关。还有一些疾病,比如抑郁症、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我们尚不清楚其病因、上升趋势以及何时能够迎来拐点。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综合相关数据得出一项结果——近年来我国老人的失能率有所下降。日常的生活能力是人民健康指标的综合体现,我们的研究主要参考了吃饭、如厕、起床、购物、服药等反映基本生活能力的指标,结果发现老年人失能情况的确有所下降,这让我们很受鼓舞。
尽管慢性病的发病率日见增长,但其他方面疾病的发病率已经下降。除了失能,还有诸如衰弱、肌少症、跌倒骨折、自报疼痛、自报感官失能、牙齿缺失等老年常见问题,以及主观幸福、生活质量等,这些维度在《重大报告》中均有所涉及。
报告第三章: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第三章,我们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关于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认为,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 胎儿期和儿童期的健康状况,这也是整个生命期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2. 健康行为,比如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和营养等,我们都一一回顾并做出综述;
3. 社会环境,包括社交活动、老年歧视、老年虐待以及物理居住环境等。
我们认为人在童年期甚至胎儿期的经历对其一生健康的影响在老年期会进一步体现出来。比如在母亲胎盘内或儿童期缺乏营养,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期居住环境差以及缺少父母照料等因素,都可能对人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健康的儿童成年后,其健康状况也会不错。
健康行为方面,我们主要聚焦吸烟这件事的影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男性吸烟率高,女性吸烟率低。从年龄看,20多岁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最容易养成吸烟的习惯。一旦步入老年,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顾忌健康而选择戒烟。此外,一个人吸烟与否和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吸烟率越低。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吸烟率也会在未来自动步入下降通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躺平”,在禁烟方面,我们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很多已有文献都认为,社交活动有助于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和失能风险,提高认知功能、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中,中国人讲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一个家庭就是一张社会网。时至今日,这一情况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今天75岁以上的中国人,人均拥有4位健在子女;50岁以上的中国人人均仅有2位健在子女。这意味着老年人若想开展社交,需要更多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此外,中国还有大量“空巢老人”,还有大量的“京漂”“沪漂”老人,这些客观因素对老年人社交已经构成挑战。
疫情也限制了线下社交,线上社交在这几年异军突起,成为重要替代。对于那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的老人,线上社交是一种维系社交联系的重要方式。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年纪越大的人使用网络的频率越低,居住在城镇的人使用网络的频率比居住在农村的人要高。从2011年到2018年,城镇老年人口使用网络的频率和情况大为改善,但农村老年人网络使用情况改进则相对有限。这说明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切实存在且非常明显。
居住环境方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当人步入老年,居住环境的质量对其健康影响巨大,年龄越大越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当下大力气治理环境,这与老年人的健康关系密切。
报告第四章:老年健康与照料的有关政策
第四章主要讨论与老年健康相关的促进政策和照料政策。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和分级诊疗体系、老年医学、安宁疗护、长期照护体系、长期护理保险和医养结合等发面都取了较大进展。
报告第五章:健康老龄化的路径建议
在第五章,我们针对中国健康老龄化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提出生命周期视角。
许多中外文献均已强有力地说明,个人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因素,(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