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葛兆光:以亚洲作为历史视野——《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前的开场白

更新时间:2022-10-02 12:55:34
作者: 葛兆光 (进入专栏)  
建议拉拢琉球斩断日本的左臂右膀,甚至主张开放海上贸易,孤立日本,而这一切的大背景,又和大明和日本的东部亚洲海上争霸有关。你看,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从微观看宏观,从一个人观察全球变动的途径?所以我说,“全球史”是一种角度、视野和方法。

   第三,全球史早期资料不够,这是一个难题。所以,我们不妨先从资料相对容易收集的区域史开始。

   全球史有它自己的困难。为什么?因为它一方面受到时代的限制,一方面受到资料的限制。时代越早,这种全球或广大区域之间联系的资料就越难找,因为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古人活动范围也有限,就好像在桃花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时候你上哪儿去找“联系”“互动”和“影响”的资料?当然,越到后来,全球的联系就越多,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出来了,航海技术也发达了,除了贸易之外,战争、宗教、移民越来越多了,疾病、物品、艺术也就彼此交错,互相影响,这时候资料多了,联系和互动的全球史也就可以写出来了。

   因此,在联系还不充分的时代,是不是可以先叙述区域史?大航海时代以前,虽然全球联系也存在,比如法显的故事、丝绸之路和粟特商队、玄奘天竺取经、郑和下西洋等。像一九八四年发现的唐代《杨良瑶神道碑》,说明八世纪末唐朝官方使者杨良瑶(七三六至八〇六年)就在贞元元年(七八五)十月从广州出海,出使黑衣大食,很可能到过现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后来《新唐书·地理志》中引用中唐贾耽编撰《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广州通海夷道”,可能就是来自杨良瑶的报告。但是,这样的全球性联系资料毕竟不多,更容易看到和找到考古或文献资料的,是区域之间的贸易、战争、传教、艺术、移民等。而“区域”的联系很早就存在。我以前写过一篇《从“西域”与“东海”》,你可以看布罗代尔关于“地中海”的研究,环地中海就是一个联系密切的区域;你也可以看敦煌文书发现之后的“西域”研究,西域也是东亚和西亚之间的一个“地中海”,它把整个亚洲连起来。当然,很多人认为“蒙古时代”以后,就进入“世界史”了,按照日本学者本田实信、冈田英弘、杉山正明等人的说法,“蒙古时代”终于把世界连在一起了,但这“世界”其实一方面主要还是欧亚大陆,而且另一方面,这种联系的世界也有曲折。甚至,在十四世纪后半到十五世纪前半之后,由于蒙古在东部亚洲溃退,欧亚又形成“东是东,西是西”。

   所以,中国学界不妨先从和自己相关的区域史开始,在这个区域史里面,我觉得“东海南海”(现在我用“东部亚洲海域”这个词)在十五世纪以后,成了一个有机的历史世界。我最近正在写一篇文章,就是想说明,在跛子帖木儿一四〇五年去世之后,西亚(当然包括更遥远的欧洲)和东亚又开始各自分离,宗教往来、商品贸易,虽然也不是没有,但是,东部亚洲尤其是环东海南海区域,也就是我们说的东北亚和东南亚,联系非常密切,比较明显地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世界(这一点,日本学者已经有不少研究,参看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你从政治(朝贡圈)、经济(环东海南海贸易圈)和文化(东北亚儒家与大乘佛教,东南亚儒家、小乘佛教和伊斯兰教)三方面,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英国学者约翰·达尔文《全球帝国史: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兴衰(1400—2000)》也注意到,帖木儿去世是一个大事件,只是他没有强调全球帝国史的另一面,也就是我说的“合而又分”。

   所以,研究亚洲东部,也就是环东海南海这个区域的互动与联系,在现象上、理由上、资料上都很充足,如果把“东部亚洲”或者“东海/南海”作为一个区域,充分研究环东海南海地区的互动和联系,比如明清中国、朝鲜、日本、琉球、安南之间,加上东南亚的吕宋、暹罗、爪哇、满剌加诸国,以及从南海过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西洋诸国的互动。我觉得,这样的“区域史”,也许是对未来理想全球史的贡献。

   所以,这门课虽然叫“亚洲史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我会比较多地提及东部亚洲海域,也就是环东海南海的东南亚和东北亚这一块。

   好了,“开场白”说完,下面进入正题。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葛兆光著,商务印书馆即出)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6906.html
文章来源:《读书》2022年10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