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冯毓云:文艺学理论的改造与重塑

更新时间:2022-08-11 10:37:12
作者: 冯毓云  
进行文学概念的历史考证[14]4。但是,铃木贞美走的不是一条实证主义的考证之路,而是重组“具有历史感的人文学”,为此。她要以历史之维,澄清因缺乏“历史感”而“引起根本性的谬误和颠倒却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观点”[14]8。在《文学的概念》第一章,铃木贞美考察了日本1928年出版的《文艺大辞典》、1994年出版的《广苑辞》词典、1995年出版的《大辞林》、1975年出版的《日本国语大辞典》、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有关“Literature”的条目、1989年出版的《现代英语辞典》中有关文学概念的不同解释,发现无论是日本还是西方,“文学”都是最难定义的词汇之一,阐释多样,歧义丛生。铃木贞美认为,对文学难以定义的原因,一是界定概念范畴的方法不明确;二是价值观不同,各种思潮的影响也不同;三是思维习惯成型,难以发现问题。为了全面地梳理日本关于文学的概念史,铃木贞美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证:对英语文学(Literature)概念、中国文学概念传入日本的历史、日本的文学史、观念与制度对文学定义的影响、概念自身的斗争情况、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和发展等多维度、多时段、多因素状况进行条分缕析、精微透视,提出了“文学”概念的重组策略,即超越近代化=西欧化、反近代=传统主义、纯文学与大众文学、文学与艺术的种种对立,“通往文艺史的方向”[14]323。铃木贞美的《文学的概念》由于从动态的、流变的、历史的多重因素考察文学概念的生成机制,呈现了日本绘制的文学概念的历史画卷,又以当代意识、开放的学术视野对文学概念重新进行思考,最终获得世界学术界的好评。据译者王成介绍,《文学的概念》“得到美国中坚学者们过高的赞誉,他们称赞这是一部把日本文学研究导向一个新台阶的著作”[14] 序言:1 。

  

   第三,当代意识、开放视野。文学艺术既是心灵的窗口,更是时代的晴雨表。正如刘勰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自古以来,文学总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文学是一种“建制”,虽说“文学作为历史性建制有自己的惯例、规则,等等,但这种虚构的建制还给予原则上讲述一切的权利,允许摆脱规则、置换规则,因而去制定、创造、甚而去怀疑自然与制度、自然与传统法、自然与历史之间的传统的差别”[11]4,但它毕竟是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的建制,因而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永恒不变的纯文学,那么,从历史维度看,对文学的定义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这是文学概念的常态。反之,幻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的、普遍性的概念,才是特例。文学的建制特性,使我们在对待文学概念的生产问题时,一定要有当代意识、开放视野和创造性的胆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引领文学艺术实践的健康发展。沃尔夫冈·伊瑟尔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接受美学的领军人物,当时,他还恪守文学的审美性。但是到了21世纪,面临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生产的巨大变革,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文学理论的生产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新的洞见。在《怎样做理论》中,他对当代理论衰落的原因做出透彻分析,提出建构多元化的理论的主张,并对20世纪兴起的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贡布里希的格式塔理论、伊瑟尔的接受理论、艾柯的符号学理论、艾伦茨威格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米勒的解构主义理论、冈斯的人类学理论、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肖沃特的女性主义诗学以及萨义德的后殖民话语等一一进行解读,其中还结合了一些实例作为佐证,充分展示了这些理论所具有的阐释潜力。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与彼得·布鲁克撰写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不仅要求我们正视“过去20年来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当代文学理论’的面貌”这一现实,还告诫我们不能把文学理论再定性为传统所聚焦的经典、精英著作、思想的汇集,而是更要认识到“单数的、大写的‘理论’迅速地发展成小写的、众多的‘理论’”[15]2,并进而“孵化出了大量的‘多样的实践部落,或者说理论化的实践”[15]9。他们的关注超过了传统文学定义范围的文化理论,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同性恋与酷儿理论等发展成果,肯定了它们所具有的思想价值,认为“这些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对一切话语形式的重新阐释和调整,成了激进的文化政治的一部分” [15]10。一方面,提醒学界,理论化要保持以文学为核心,要“始终注意在广阔多变的文化史进程中保持一个文学的焦点”;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当代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跳出理论的象牙塔,使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是要被使用的、批评的,而不是为了理论自身而被抽象地研究的”[15]10-11。这就要处理好理论与批评的关系,不能使理论高高在上,也不能将理论与批评对立起来,而是要让两者相互交往、相互对话。所有这些洞见,都体现出《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的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开放的思想意识、审时度势的学术眼光和科学的建构思维。

  

   总之,在概念和关键词的生产中,持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复数的、生成性的概念观或方法论,既不被本质主义束缚手脚、禁锢思想的创造力,又不会以一种极端的激进方式或绝对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消解文学、解构文学理论,而是在恪守文学艺术的焦点上,不断地“修正、变形和重组”文学艺术的概念生产,让文学理论摆脱危机,激发创造潜能,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学艺术的概念和关键词。

  

   [参 考 文 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M].冯平,余泽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美]约翰·杜威,等.实用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5]衣俊卿.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视域: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法]安托万·孔帕尼翁.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8][英]朱利安·沃尔弗雷斯.21世纪批评述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0][法]皮埃尔·马舍雷.从康吉莱姆到福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11][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M].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美]喬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3][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日]铃木贞美.文学的概念[M].王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5][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5924.html
文章来源:北方论丛 2022年3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