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量词“根”的词典释义探讨
摘 要 汉语量词“根”的词典释义是:“用于细长的东西”。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量词“根”可以搭配的名词事物类型广泛,难以用“细长的东西”概括。文章通过探究量词“根”的历时演变过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将其析分为四个搭配对象不同的量词:植物量词“根1”,专用量词“根2”,性状量词“根3”及“根4”。厘清四种不同的“根”,并在词典释义中予以区别,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和学习量词“根”的用法。
关键词 量词“根” 词典释义 范畴化 量名搭配 历时演变
量词是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近义量词,其与名词的搭配关系复杂,对于教和学而言,都有一定难度。词典是汉语教与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但现有词典对量词的释义较为简单,对近义量词的释义更是混淆不清,尚未厘清其用法的区别。
以量词“根”“条”为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释义如下:
根 “用于细长的东西”(《现汉》)
条 “a) 用于细长的东西”(《现汉》)
可以看到,在词典中,“根”与“条”的释义完全一样,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量词“根”与“条”搭配的名词有着严格的区别。如“草”和“头发”,都只能与量词“根”搭配;而“路”“街”,却仅能与“条”搭配。用“用于细长的东西”这一含糊的释义,无法有效区分它们的用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实际上是量词对名词代表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反映。(张敏 1988)68量词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范畴从原型出发,在认知动因的促动下不断扩展,同一个量词范畴内的名词通过链条状的结构而彼此相连。
“条”“根”的“用于细长的东西”的量词用法,都来源于其名词实义。“条”本义是“树枝”(《说文解字》:“条,小枝也。”),发展为量词是取“树枝”的“+形状:长形”义,以此为原型不断将范畴扩展至其他有相似特征的名词事物。而“根”的本义是“木株”(《说文解字》:“根,木株也。”),最初作为量词是取“木株”中[+组成部分:有“根”]这一意义,以此为原型开始了范畴化的过程。
这两个量词的原型不同,只是由于在历时扩展的某个或某些链条上有所交叉,才成为近义量词。因此,厘清量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量词范畴内各个名词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辨析近义量词。
量词“条”搭配的名词事物大致可以用“细长的东西”来概括,而量词“根”搭配的名词事物则语义复杂,不能用“细长的东西”一概而论。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1999)所附名词、量词配合表,“根”可以搭配的名词有(按音序排列):
鞭子、扁担、草、肠子、葱、灯管、甘蔗、骨头、管子、黄瓜、筋、筷子、蜡烛、毛、毛线、藕、神经、绳子、树枝、丝、铁丝、头发、尾巴、弦、线、香、香肠、香蕉、香烟、秧苗、腰带、针、竹子。
这些名词类型多样、语义复杂:既有植物“藕”,也有毛发“头发”,还有日用器物“筷”;既有长的“管子”,也有短的“针”;既有直而硬的“扁担”,也有曲而软的“绳”……形状性质各异,难以用“细长”或“条状”来概括。
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根”搭配名词的多样性,并做出分类。郭先珍(1987)将与“根”搭配的名词分为四类:带根的植物;有根的细毛状的东西;长条状的东西;细长的东西。这是在共时平面对“根”的搭配情况所做的分类,虽然较清楚,但其逻辑以及量名搭配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解释。李计伟(2017)49将量词“根”分为三个次范畴:第一是“树类”次范畴;第二是“草类”次范畴;第三是“根茎类”次范畴,这是在历时演变基础上对“根”的搭配情况所做出的分类,有一定合理性,但未能涵盖量词“根”的全部用法,如“根”与“羽毛类”的搭配就难以归类,因此,其分类有待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细化。
本文考察了量词“根”的形成和历时演变过程,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着力探究其范畴化的动因和范畴成员间的扩展链条,以此厘清其多种搭配对象间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对量词“根”做出相对有依据的分类,为词典释义提供参考。
一、 个体量词“根”的形成
根据张赪(2012)243,“根”作为量词的用法,在六朝時期已出现。搭配的名词有:
材料类:木(指木材)
工具武器:杖
建筑物及其部件:椽
身体部位:须髯、毫毛
文化事物:木简
植物及其部件:树、草、蒜、薤、苗
刘世儒(1965)95也认为,“根”作为量词,在魏晋南北朝已经很常见,最常见的用法是量一般植物,并进一步指出“根”做量词是由两个系统而来的:
一个系统是由“木”有根而来。先用于有“根”之木,如:
路旁有大松树十数根。(《魏书·列传第九下·献文六王下》)
另一个系统是由“毛”有根而来。用于毛发类等有“根”之物,如:
须不过百余根,皆长三尺。(《别本十六国春秋·前赵录》)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量词“根”主要与有“根”之物搭配,是植物量词或毛发类专用量词。我们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四类事物:树类、草类、根茎类和毛发类。
1. 植物量词——树类
(1) 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魏书·志第十五·食货》)
(2) 庙侧有攒柏数百根。(《水经注》卷九)
2. 植物量词——草类
(3) 于其堂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魏书·列传第七十四·孝感》)
3. 植物量词——根茎类
(4) 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瓮。(《齐民要术》卷二)
(5) 药有乞力伽,术也,濒海所产一根有至数斤者。(《南方草木状》卷上)
4. 专用量词——毛发类
(6) 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别本十六国春秋·前赵录》)
从形成时期的用法看,量词“根”是典型的植物量词或毛发专用量词,其所称量的名词事物一般都具有[+组成部分:有“根”]的特征。这一特征除“树类”外,其余都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如“一根草”“一根萝卜”“一根头发”。[+组成部分:有“根”]是量词“根”的原型用法,是其区别于近义量词“条”“支”的根本特征,也是连接其范畴内各种名词事物的总
链条。
量词“根”从这个原型出发,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沿不同路径发展,不断扩展其范畴:一条路径是继续保留[+组成部分:有“根”]这一特征,在相关性动因促动下,称量类型相关的有“根”植物或毛发,我们按照称量对象的类型将之分为“根1”“根2”;另一条路径是从所称量成员的性质形状等特征出发,在相似性动因促动下,开始称量具有相似性状特点的无“根”事物,成为性状量词,我们按照称量对象的性状特征将之分为“根3”“根4”。以下分别考察其历时演变过程。
二、 “根1”“根2”的历时演变
(一) “根1”:用于有根植物
“根1”最初用于有根植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用于树、草等,之后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由于相关性动因的促动,其范畴成员扩展至更多类型相关的有根植物类名词。
有根茎类,如藕、莲、萝卜、当归,如例(7)—例(11):
(7) 老力安可夸,秋海萍一根。(《全唐诗》卷三百八十)
(8) 千根池里藕,一朵火中花。(《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
(9) 闲听说五岳,穷遍一根莲。(《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二)
(10) 莱服一名雹葖,一名温菘……镇州者一根可重十六斤。(《通志》卷七十五)
(11) 当归一根,同煎至一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一)
有菜等其他植物类,如例(12)—例(15):
(12)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供水际门。(《宋诗钞》临川集补钞)
(13) 田禾没一根儿。(《朴通事》)
(14) 你买根菜,都要从他跟前验过。(《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三回)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