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钱锺书《围城》——方鸿渐的意义
1938年,抗战正激烈,“财主底儿女们”正从南京逃到武汉,再狼狈逃到重庆,回国的钱锺书(1910—1998)经香港上岸,后到西南联大教书。他父亲钱基博时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来信要钱锺书去做英文系主任。《围城》里一部分的故事就是以那个学校为背景。1939年到1948年,钱锺书以《谈艺录》写作奠定了他的学者地位。五六十年代,钱锺书参与翻译《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他后来的代表作有《管锥编》,学术界有红学、曹学、鲁学,可是也有钱学,钱学不外研究《围城》,也研究《管锥编》。
一 “中国近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
读过1947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围城》初版的人很少,50年代以后此书没有再版,直到夏志清评论说这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1] 之前人们只知钱锺书是天才学者,What?钱锺书还写小说?“文革”后《围城》一时成为城中话题。钱锺书给夏志清的信里说“I am almost your creation”,我几乎是你创造的——部分客气部分事实。 [2] 其实夏志清写小说史一向热情洋溢,毫不吝啬使用“最”字:“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 [3] ,《骆驼祥子》“是到那个时候为止,最佳现代中国长篇小说” [4] ,“张天翼是这十年当中(30年代)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 [5] ,还有“张爱玲的《金锁记》,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6] ……
现在广告法据说禁用“最”字,笔者初读夏志清“小说史”也是吓一跳。后来仔细想想,他加了不少微妙的限制,比方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中篇,所以讲《金锁记》是最伟大的中篇,也不过分。说茅盾的伟大在于“共产作家”,张天翼的范围是“30年代”等。评《围城》也一样,“最有趣”,“最用心经营”,都是主观印象,而且“有趣”“经营”并不必然是称赞。“最伟大”当然伟大,但前面也加了一个“可能”。
以“伟大”的期待读《围城》,有人可能失望。主人公身处抗战国难,其行为心理几乎脱离时代,只陷在个人恋爱、家庭、工作的琐事当中,兜兜转转,不能自拔。外面打仗,他也不关心,整天和老婆吵架,走不出围城。方鸿渐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但读者如果设想自己就是方鸿渐,试试看,在他碰到的种种人生难题前,你会有怎么不同的选择?
二 如果你是方鸿渐,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方鸿渐,小说里第一个选择就是在船上碰到“局部的真理”鲍小姐。之前父亲替他订婚,未过门媳妇早逝,“岳父”资助出国,都是命运安排,不是主人公选择。回国海轮,长日/夜漫漫,女博士苏小姐“艳如桃李,冷若冰霜”’,与她同舱的葡国血统黑美人鲍小姐,倒是很性感,而且鲍小姐一句话就把方鸿渐勾住了:“方先生,你教我想起了我的fiancé,你相貌和他像极了!”
这话既暗示如我没订婚,也许考虑你,又隐含诱惑,我的fiancé(未婚夫)不在,你或者可以享受他的权利还不必尽他的义务!接下来两人便在夹板上借着海浪摇晃kiss。船到越南苏小姐上岸,鲍小姐主动提醒,“咱们俩今天都是一个人睡”,果然当晚鲍小姐主动来到了方鸿渐的船舱……
这种时候,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本来人在旅途(第三种身份),就格外期盼艳遇,何况这样又主动又性感的女生,可遇不可求,难道还要躲?只可惜来得快去得也快,船到香港,鲍小姐就扑向她那黑胖秃头未婚夫。
到此为止,只是中国男人常见的感情插曲,就像佟振保的留学艳遇,或刘呐鸥笔下的男人的白日梦。但在钱锺书小说结构里,游轮上的one night stand,看似随机任性,小节可能影响人生大局。
第二个选择就是弃苏追唐。方鸿渐回到上海,忙着相亲、麻将、找工作,小说轻描淡写时局之乱,“从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历史该如洛高(Fr. von Logau)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方鸿渐失神落魄,一天看十几种报纸,听十几次无线电报告,疲乏垂绝的希望披沙拣金似的要在消息罅缝里找个苏息处。”
2020年,我们也常常一天看很多次报纸,看很多次的电视,也是“疲乏垂绝的希望披沙拣金似的要在消息罅缝里找个苏息处”。我们能比男主角多做些什么呢?
方鸿渐在香港曾陪苏小姐逛街,苏小姐愉快,方鸿渐畏惧。几个月后在上海重新拜访,见到了苏的表妹唐晓芙,还有外交公署处长赵辛楣,小说前半部的主要人物一下子都登场了。方鸿渐对唐晓芙一见钟情,《围城》中写人物外表一般都苛刻挑剔,唯有对唐晓芙是一个例外:“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7]
男主角后来再没有对别的女人有过这么一瞬间的好印象。小说的潜台词(或者也是作家的爱情观),真正的恋爱只有一次?
唐小姐以为方鸿渐是苏小姐的男友,赵辛楣也以为方鸿渐是情敌,苏小姐喜欢看两个男人在为她争吵。次日方鸿渐又去苏家,终于有机会向唐晓芙解释并表白,说相信自己是爱上她了。
一见钟情进展神速时,小说突然跳出方的视角,从旁交代唐晓芙的想法——她想,“自己决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情感,决非那么轻易简单。假使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这里有爱情战争的一个心理甚至生理规律——男的要快,女的要慢。
之后一个月,见面七八次,写信十几封。方鸿渐一心想着唐小姐,以及怎么妥善婉拒苏小姐。
三 方鸿渐为什么不喜欢“女博士”?
到此为止,甚至直到小说结束,读者都可能有个疑问:方鸿渐为什么不喜欢苏小姐?苏小姐也美丽,有才学,是真的博士,且家境富有。为什么方鸿渐看到她就犹豫、怯步、畏惧、害怕?
第一,方鸿渐虽然不知道后来有“人分三类:男人,女人,女博士”的政治不正确的说法,但他对女人与才学的关系确有偏见。他对唐小姐说:“你表姐是个又有头脑又有才学的女人,可是——我怎么说呢?有头脑有才学的女人是天生了教愚笨的男人向她颠倒的,因为他自己没有才学,他把才学看得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好比没有钱的穷小姐对富翁的崇拜。”“女人有女人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这是方鸿渐的偏见?还是作家的看法?小说里男主人公凡看到有才学的,比他强的女生就害怕,看到比他弱的、漂亮年轻的女生,就喜欢。杨绛后来说:“《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 [8]
第二,是否因为女人有钱,方鸿渐感到不舒服(可是他当年出国就靠了女家的钱)?第三,是否由于苏小姐有心计,含蓄婉转,又柔情操控,帮男的洗手帕,钉扣子,像妻子一样关心,反叫男人害怕。当然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他爱上了唐晓芙。可是,早在海轮上,还没遇见唐小姐,方鸿渐已经对有才有钱有心计的女博士表示畏惧了。怎么解释?也许,作家在作品中宣泄了对才女的恐惧,在现实生活中反而获得了和谐?
小说题目“围城”说的是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核心意象是圆圈循环。从空间地理上看,海外到香港,香港到上海,从上海又经过浙江、江西到湖南,再到香港,再到上海,画了一个圆圈。从时间人生看,求学、恋爱,工作、结婚,琐碎的生活,可能还要离婚,也回到原点。从感情关系看,方鸿渐喜欢唐晓芙,苏小姐中意方鸿渐,赵辛楣追求苏小姐,还有曹元朗……也是一个圆圈。
小说第三章详细描写一个饭局,赵辛楣、苏小姐、方鸿渐,还有诗人曹元朗、哲学家褚慎明,外交官董斜川,五六千字,看上去只是几个文人在女人面前卖弄,明讽暗斗,其实这个饭局很重要。“围城”的典故是在这个饭局上点破。小说开始是嘲讽方鸿渐,从这个饭局起,转为方鸿渐嘲讽其他人。
某天方鸿渐再去苏家,在月下花园六角小亭,在苏小姐法文命令轻吻一下。之后逃走,写信摊牌,“不忍糟蹋你的友谊”云云。苏小姐大怒。当天,方鸿渐收到湖南三闾大学聘书,同时又给唐晓芙写了正式的求爱信。三件事情一天处理,结果怎么样呢?整部《围城》充满幽默、讥讽、调侃的气氛,只有以下一段,惊心动魄。
方鸿渐等不到唐小姐回信,只好找上门,对方表情冷落,显然是苏小姐挑拨离间。唐小姐质问方鸿渐,你出国是不是靠了岳父家里的钱?回国船上是不是看中鲍小姐?还有你那个美国的学位……?三个问题,全中要害。方鸿渐被问得两眼是泪,“你说得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站起来就走。
这个时刻,方鸿渐看不见,作家和读者却都看得清楚,原来唐小姐表情冷淡,鼻子忽然酸了。唐小姐恨不能说:“你为什么不辩护呢?我会相信你……”可是方只说:“那么再会。”外面雨很大,唐小姐也说再会,回到卧室。
女佣人来告诉道:“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马路那一面,雨里淋着。”唐晓芙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她看得心融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佣人请他回来。这一分钟好长,她等不及了,正要吩咐女佣人,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
这是决定男主人公命运的一分钟,可惜他自己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方鸿渐,只是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们的一分钟。
唐小姐看方鸿渐雨中走开的背影,令我想到七巧赶走了季泽以后,匆匆上楼再看一下这男人的背影,一个是“抖开周围的雨”,一个是“晴天的风” [9] ,没有关联,都只是男人的背影。
唐晓芙还做了最后的挽救,一小时后到糖果店里借电话打,可是回家后的方鸿渐火气直冒,佣人跑来说苏小姐电话,方鸿渐拿起话筒就说:“咱们已经断了,断了!听见没有?一次两次来电话干吗?(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