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修斌 李晓:美军占领初期的冲绳社会生态——以《冲绳岛》为线索

更新时间:2022-06-05 00:36:45
作者: 修斌   李晓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军占领了琉球群岛,并按照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采取强力措施,对该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全方位“改造”,试图永久占据并将其建成美军在东亚的重要军事基地。饱受战争劫难的琉球民众克服重重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与此同时,他们痛恨并揭露日本在战争期间的欺骗和利用,忍受并抵抗美军的殖民占领,独自疗治战争带来的身心创伤,思考和探索琉球未来发展的道路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霜多正次的长篇小说《冲绳岛》所反映的正是1945年至1953年这一时期的琉球社会生态和民众心理。这既是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也是社会政治的写实小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个性鲜明,思想多歧,反映出当时琉球社会生态的复杂多样和民众心理情感的矛盾纠结。这部小说在当时是描写“现实”的报告,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它既已成为“历史”小说,又能引发对琉球现实的再度思考。

   关键词:《冲绳岛》;琉球;美军;社会;民众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军占领了琉球群岛,为将其打造成在东亚的重要军事据点,开始布局规划。战后初期,先是建立“民主、自由”口号下的军政统治,再到冷战铁幕下的军事基地扩建,进而完成对日合约全面扶植日本。美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琉球实行了排他性的军事统治。饱受战争劫难的琉球民众,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同时,依靠自身的力量抵制和反抗美军的统治,思考和探索琉球未来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中,琉球人因年龄、经历、性别等的差异,其心理、感情、思想、倾向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元化的政治诉求和复杂纠结的情感状态。

   霜多正次的长篇小说《冲绳岛》所反映的正是1945年至1955年这一时期琉球的社会面貌和民众心态。小说以山城清吉、平良松介、运天荣德这三个人物的活动和变化为主线,捕捉民众心态的差异,如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社会认知和政治倾向:有对昔日琉球王国的怀念和依恋,有对复归日本的向往和呼唤,有对美国民主的幻想和期待等等,通过典型人物从侧面反映了被占领状态下琉球民众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作者不仅从某个角度或某个断面来选取个别事件加以描写,还时而穿插一些对历史和社会的叙述和分析,并利用实地调查得来的大量素材和统计数据,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角度呈现出战后琉球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态的复杂多样。这部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小说,在当时是描写“现实”的报告,在今天看来,它既已成为“历史”小说,又能引发人们对琉球现实的再度思考。

   二、美军初期统治时期的琉球社会(1945年~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进展,美军逐渐意识到琉球群岛的重要战略价值,着手将其纳入战后其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体系。冲绳战役结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决定将北纬30度以南、包括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从对日占领区中划出,单独置于美军的控制之下,1946年1月盟军总司令部(GHQ)提出“关于在政治上、行政上,把若干外围地区从日本分离出去的备忘录”。琉球群岛被美军统治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一)琉球的社会生态

   在战后的历史转换时期,美军带着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进驻琉球,以“解放者”自居,宣称美军的到来是为了解救生活在天皇制水火中的民众,以此来缓解民众的矛盾。但是,此时关于琉球岛军事重要性的认识,美国军方和政府还未达成一致,因此,也没有明确具体的统治方针,美军只能“通过各种权宜之策来统治居民”[1],但其在各个领域施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致力于将琉球打造成为其在东亚的重要军事基地。

   经济上,从战时开始,琉球的通货就已经停止流通。美军占领后,岛民只能依靠美军配给的物资生存,但是代价必须是根据美军的需要义务地提供劳工。小说中的运天荣德就被美军任命为民警,负责防止人们盗用军事物资。冲绳因被战争破坏严重,美军配给物品的份额又十分有限,为补贴家用,盗用美军物资,用来进行黑市贸易和走私贸易的情况尤为严重,荣德借职务之便,盗用些洋钉、铁锹、罐头、面粉、砂糖等,起初卖给远村近邻发展到后来与九州岛走私商人的黑市交易,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地富裕了起来。从1946年6月开始,恢复了货币经济,将B军票和日本的新圆作为正式通货,后来经过数次改换,1948年B军票成了琉球岛上唯一合法的货币形式。同时,成立了琉球银行,美军掌控了51%的股份,“完成了一个可以从金融面控制冲绳经济的结构”[2]。货币经济恢复后,被美军拉去当差的居民变成了美国军用雇员,开始发工资,但这种工资是极低的,如荣德在美军的后勤部工作,所谓的工资,每小时只有六毛钱,一个月所得,只相当于一条香烟的价钱。同时,配给的东西也得付钱了,价格也因美军的需要不断改变,如小说中提到:1948年为支付军事雇工的工资,配给粮食的价格一下子就涨了六、七倍,再加上军票贬值,薪水下跌,人们的生计无法维持。从这些描写可见,战后初期琉球民众的生活十分艰辛且完全受美国支配。

   政治方面,1945年8月15日,美军从各地收容所挑选了124名战前的所谓知名人士,集中起来,通过相互选举产生了由15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协助美军的军政工作。1946年4月改称“冲绳民政府”,并恢复了战前的冲绳县议会,并改名为“冲绳民政议会”。但民政府只是美军的一个傀儡,一无实权,二无预算,只是充当了在军方和琉球人之间媒介的角色,议会也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如小说中的民政府搬迁一事,美军表面上征询知事伊波朝光的意见,实际上是下达通知,即使不同意,美军也会无视民意,强制执行。见惯了美军这种伎俩的知事也只能说“好!好!”。至于美国对民众所宣称的那种民主生活,更不曾有过具体的体现。小说中所看到的是,美军以战胜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严格控制出版、言论、集会自由,对厕所的严格区分,只有美国兵才能喝咖啡,甚至连听收音机、摄影、来往通行都必须有美军的批准。居民耳闻目睹着这些情况,感受到都是来自外部的对被征服者的种族歧视和冷酷无情。

   文教方面,战后美军虽然开始面向琉球儿童开设小学校,但并没有实际的专项拨款,被战争破坏的校舍无法重修,所谓的学校大都是露天的。从1946年4月开始实施了八年制的义务教育,但由于没有教科书,教师们只能边想边讲。授课内容是由美方规定的英语、实业、民主主义修养等,而与军国主义、国家主义、甚至是多少与日本有关的东西,是完全被禁止教授的,以此来弱化琉球和日本的关系,维持琉球无所归属的状态,以示美军占领的合理性。另外,教员的待遇很糟,薪水甚至还不如军队里的雇工,因此很多教员陆续辞职,小说中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安里英贤曾经向美军提出给予教员生活保障的意见,但得到的指令却是:“军事方面的工作,比居民的教育更优先!”[3]至于学生,在战争中已经养成了流浪的习惯,没有社会秩序、权威、纪律的概念,有着强烈的利己主义,所关心的是今后的前途和生活等实际问题,因此在平良松介所讲授的社会课上,他看不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多的是一双双没有光彩的眼神。

   通过《冲绳岛》这部小说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美军的军事基地建设也已经开始。美军圈占民众原来的居所,用作军用地,当战争期间被收容的岛民开始陆续回来时,只能被迫迁到美军指定的地方去了。主人公山城清吉的部队就几乎占据了嘉手纳机场边上三个村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村民们只能拥挤在几间小木屋里过集体生活。美国利用独占之便,秘密而强行地在岛上修建飞机场、高射炮阵地、军火库、雷达网等各种军事设施,这一切岛民都看在眼里,也在心里开始质疑甚至否定那种冠冕堂皇的民主,对美军的不信任日渐加深。

   (二)琉球民众的情感状态

   战后,琉球作为日本的“弃子”,被美军占领,实行排他性统治。琉球人的自我认同出现混沌无措的状态,战争中被日本人利用、歧视甚至被骂为奸细的记忆犹在,当感觉到与日本的某种隔绝后原来的价值体系出现崩塌。在无政府无归属的混沌状态中,彷徨的琉球人,不得不对身份重新追问:“我们到底是作为战败国日本的一分子,还是作为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制拖入战争的被殖民者?”[4]占领初期,美军时而显露出的人道主义,也使民众体验到了一种异于日本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美国那样“民主、自由世界”有所期待。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造就了民众心理上的矛盾纠结。

   主人公山城清吉是一个淳朴的青年人,从小接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带着一种“日本必胜”的坚定信念参战,虽然在与日本本土战友的交谈中痛心地感受到日本对琉球的歧视,但始终以一种更广阔的“日本立场”来考虑问题,有着强烈的日本情结。战后,在“美军是解放者”占据上风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面对日本战败的事实,山城对原来的价值观也曾一度怀疑,被介绍到美军基地工作之后,见识到美军的冷酷无情及对琉球人的颐指气使后,渐渐认定对美国是不能期待的,坚定了要“复归”日本的决心。

   运天荣德是清吉的表兄,战争期间,在看到美军丰富的物资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后,对虐待、歧视琉球人只会空喊豪言壮语的日本皇军,更加不信任和厌恶。战后,因贫苦出身的自己和过去的那种有钱人回到了同一起点上,而对美国的国力和文化既羡慕又有所期待,但后来逐渐看到美国大兵对琉球女人的卑劣行为、对军用物资的贪污盗窃等,意识到美国人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便对日本和美国都不抱希望。对他来说,比起对琉球未来归属的展望,不如寻找一条能使自己飞黄腾达的道路更实际些。其实这也是战后初期很大一部分普通民众的心态。由于琉球土地贫瘠狭小、资源短缺,自古以来都是处于一种依仗海洋与外部贸易来生存发展的。从明清的朝贡国到日本萨摩的控制,再到成为日本的冲绳县,一直以来这种处于臣下地位的事实,也造就了琉球民众那种自卑、隐忍的性格,即使反抗也无力改变现实。运天荣德的私下里“投机倒把”谋取实惠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平良松介曾经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员,战后一方面反省自己对战争的态度以及驱使学生去为国家“玉碎”的做法,一方面也在期待着美国的所谓民主主义。但美国秘密军事基地的建设,使松介意识到美军对琉球的占领,决不仅仅是战后处理的问题,而是居心叵测、有着更大的野心。因此他认为,要改变琉球民众的命运,除了摆脱异民族的支配、复归“祖国”日本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其实这种“复归”与其说是单纯的本土向往,不如说是一种摆脱美国军事统治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比较之下最现实的选择。因此松介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日本这个曾经的支配者身上。

   另外,还有一些老一辈人怀念“废琉置县”之前琉球那种“自立”的状态。《冲绳岛》中的“民政府”知事伊波朝光和教育部长安里英贤就是典型代表。在他们看来,日本明治政府对琉球进行“处分”之前,琉球虽然受萨摩的控制,但至少在形式上琉球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一定的自主权,但被迫成了日本的一个县后,琉球人不能参与县政,并且还要在国家的名义下,为战争做出牺牲,令他们感到愤慨,如今美军的到来,“可以从国家的强制统治中解放出来”,“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了”[5]。渡久地政兴等政客恰巧利用了这种怀旧情结,来迎合美军,认为战败是琉球的新生,美国的占领是琉球的解放,并为美国虚假的民主、自由辩护,是十足的“亲美派”。

   可见,占领初期琉球民众的情感状态比较多样,缺乏统一和共识,更多的普通民众处于一种无奈的情绪之中。

   三、美军基地建设初期(1949年~1952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冷战的加剧,(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443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