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陆晓芳: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复合审美经验

更新时间:2021-10-22 16:33:39
作者: 陆晓芳  
一方面,新主流电影结合了多种电影类型的审美特质,从主旋律电影的精神价值、商业电影的大众视角与视觉刺激,到艺术电影的文本拓展和形式创新,再到黑帮片的情绪宣泄、警匪片的叙事套路和喜剧片的幽默讽刺,新主流电影取各家之长,在不断丰富自己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利用这些类型优势创新了电影语言形式及其表现手段。《智取威虎山》把主旋律电影和黑帮片、警匪片进行了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审美效应;《建军大业》以商业电影的手法和明星效应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叙事效果;而《我不是药神》则利用喜剧片的黑色幽默和艺术片的现实关怀来呈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底色,令观众的审美经验在真实社会的书写中不断发生冲突与重构。另一方面,通过融合由技术升级和心理掌控所带来的多层次观影体验,新主流电影实现了虚实交融的独特审美经验。综观近年来典型的新主流电影不难发现,这一类型电影越来越擅长于将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虚幻进行关联,既尝试利用数字技术来创造现实中的虚幻场景,又试图通过情绪的感染和叙事的逻辑来营造虚幻中的现实氛围,从而在拓展叙事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整体而言,新主流电影已经深谙如何运用融合审美来为自身确立多元复合的审美经验之道,这是其在不断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特质。

  

  

  

   结语

  

   从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新主流电影逐渐摒弃了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类型之争,以立足国情的务实精神和放眼国际的开阔视野将传统电影类型进行融会贯通,既以主旋律电影为基础接受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创作理念,又在商业电影基础上向主流文化靠拢并融入更多艺术元素,还倡导艺术电影运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和主流文化的内容自觉实现艺术整合,最终完成以本土正面题材为叙事基础、以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为创作手法、以广泛社会现实为表现对象,融合主旋律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电影的观影体验以及艺术电影的审美探索的广义新主流电影的成型探索。

  

   从电影美学的发展脉络来看,不管是对于“震惊”和“沉浸”的有机融合,还是基于民族共同体的美学建构和打破虚实界限的认知升级,新主流电影从创生之初就竭力呈现与众不同的美学特质,其所致力的美学探索和提供的审美体验是继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美学的又一次重要发展;但这并非对原有中国电影美学范式的颠覆,而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文化创新基础上的新拓展。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在平衡各种文化要素上的捉襟见肘,新主流电影的现代化、融合式审美观念始终都是其紧跟时代发展的内在优势和重要基础,呈现出的是大众之美、和谐之美、生活之美、时代之美。也正基于此,我们把新主流电影美学理念的构建和进化视为当代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实践之一,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审视多重历史因素和文化条件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与变革。我们期待,随着新主流电影的不断探索、突破、发展,其美学特质和艺术价值能够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电影文化场域中被凸显和认同,进而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新范式。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29204.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