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陈白沙与中国儒学
禅宗作为中国式“新宗教”,也初具以“勤苦”劳作为特征的经济伦理精神。禅宗强调“作务”即劳动、工作。《坛经》已记载弘忍“发遣惠能令随众作务”。[21]马祖之后的百丈继承马祖传统,订立《百丈清规》,据《五灯会元》卷三载,“师凡作务,执劳必先於众。立者不忍,密收作具,尚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事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 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22]百丈认为,一人在世不务劳作就是“无德”,力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此教义已使禅宗发生“革命”,使佛教徒内心造成紧张,从而有可能形成与“近代精神"接轨的“新宗教”精神。
这些思想,被陈白沙接受。陈白沙称:"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23]主张精神修养非仅乎经书典籍中,且在平常“日用”。应见其“日用事物”与“百丈清规”的 “作务”有相通相同之处,都主张勤勉工作,以超越而严肃的态度克尽人世本份。如果说禅宗在努力进行宗教世俗化方面业绩不菲,那么白沙之学也在这方面做岀贡献。
综上所述,陈白沙在中国文化史上,致力于以“心”代“理”,援禅入儒,以求儒学更新。后人评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功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罗一峰曰:“白沙观天人之微,究圣贤之蕴,充道以富,崇德以贵,天下之物,可爱可求,漠然而无动于其中。”要言之“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 。[24]从陈白沙始,中国心学日渐发展,市民思想逐步明显,从而为中国儒学更新及近代精神的岀世做出成绩。
注释:
[1] 林光(1439-1519年),字缉熙,号南川,晚年又号南翁,东莞人。与湛若水同为白沙门下著名者。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会试下第,与同时下第者陈献章相遇,拜为师。复赴会试中副榜任浙江平湖教谕。弘治十四年(1501年)升国子监博士。正德八年(1513年),恳乞致仕归故里。著书《晦翁学验》(今佚)、《南川冰蘖集》。
[2] 《语类》。
[3] 《语录》。
[4] 《大学章句》。
[5] 《大学或问》。
[6] 《明儒学案》。《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下同。
[7] 《明儒学案》。
[8] 《明儒学案》。
[9] 《明儒学案》。
[10] 《白沙子全集》卷二《与湛民泽》。
[11] 《白沙子全集》卷一《道学传序》。
[12] 《明儒学案》。
[13] 《语类》。
[14] 《二程·粹言》。
[15] 《明儒学案》。
[16] 黄绾:《明道篇》。
[17] 《明儒学案》。
[18] 《明儒学案》。
[19]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儒家学者、通经学。王阳明《中秋诗》有句:“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20] 《明儒学案》。
[21] 《坛经》。
[22] 《五灯会元》。
[23] 《陈献章集》。
[24] 《明儒学案》。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