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一部中国“至上之书”的辨伪之路
提要:中国古代经书中,要数《尚书》命运最是跌宕,先是遭秦火而佚失,而后分出今、古文及今文经时兴,又有刘歆推崇、杜林获《漆书尚书》及“古学大兴”的经历,直至阎若璩刊《尚书古文疏证》,被判为伪书。然而“定论”未定,直至今日,围绕“古文真假”,聚讼纷纭。
关键词:今、古文《尚书》 刘歆 梅賾 《尚书古文疏证》
正文: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著作,本称《书》,冠以“尚”,可作“上古”解释,是为“上古之书”,又可作“高上”解,说明《尚书》的至上地位。此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组成,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与甲骨文、金文一起,并称查考中国文化源头的最早文献。《尚书》成于春秋战国年代,作者已不能考,分《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真《古文尚书》逸失,存世者唯《伪古文尚书》。当下通行本《尚书》,今、伪古文《尚书》合编,“真伪掺半”。[2]《尚书》命途多舛,一波三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追述《尚书》出世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辨伪遭遇,探析《尚书》史学曲折变化的源流行迹。概要述之,即为:今、古文《尚书》与今文经的时兴、刘歆《古文尚书》推崇、杜林获《漆书尚书》及“古学大兴”、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近现代疑古余绪。
一、今、古文《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焚毁六国史书民间所藏儒家典籍亦一概付之一炬,《尚书》难免,然其稍得传留,只为一位名叫伏生的书生冒着危险,私匿《尚书》于壁中。汉惠帝四年(前191),“挟书律”解除,儒家合法地位恢复,各种古代典籍被逐次搜集。文帝时,征召熟悉《尚书》的学者,于是找到伏生。[3]伏生口述《尚书》,也只得28篇,因记录时使用当时汉朝文字,故称《今文尚书》。《今文尚书》28篇,包括:《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继今文经行世,又有《古文尚书》武帝时自孔壁出。《汉书·艺文志》载:“《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4]《汉书·艺文志》录《尚书》,首列“古经四十六卷”。所谓“古经”,即《古文尚书》,亦称《逸书》。《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其内容多出十六篇,此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5]《汉书·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列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朝尉,而司马迁亦从问故。”以上,《汉书》不厌其烦多次记载《古文尚书》来由,可见班固对这本书的重视。
班固之前,司马迁对《古文汉书》已关注有加。司马迁自述:“年十岁,则诵古文”[6]。这里的“古文”即以古文记写的《古文尚书》等经典。《史记・儒林列传》云:“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班固说“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这是说,司马迁曾拜孔安国为师,致力于《古文尚书》研究,巨著《史记》的编撰过程中,既兼采《今文尚书》,又着重择取“古文”内容,阐述“古文”遗意。[7]司马迁也注意到《尚书》散佚的情况,他说过::“《书》缺有间矣,其佚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故唯为浅见寡闻道也。”[8]
这里需提及张霸献书《百两篇》事。《汉书·儒林传·孔安国》载:“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时,太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后樊并谋反,乃黜其书。”[9]
张霸东莱人,汉成帝时将《尚书》二十九篇析为百篇,又采《左传》、《书叙》内容作书首尾,合一百零二篇,后人称《百两篇》。张霸所献书章法紊乱,文辞简陋,中书校览否决。张霸献书被否的另一个原因与其父有关。张霸的父亲有弟子尉氏樊并,樊并造反作乱死,牵连张父,也影响张霸献书。故虽有“太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张霸书最终被黜。尚书学专家刘起釪认为:张霸的百两篇伪书虽被废黜了,但所造“百篇《书序》”却留传后世,而且被称是孔子所撰。“这就成了《尚书》学上影响最大的事,使张霸的创作变成了真历史。”刘先生指出:《史记·孔子世家》只说:“孔子……序书、
传”。“序”本是排列之意,但张霸却利用它伪造为孔子作了 “书序”,从此历代奉为经典,直到宋朝才有人怀疑这问题,现在基本弄清楚它的实际,百篇《书序》并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出于张霸“百两篇”。[10]
《汉书·十三王传》载:"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此处提及的《尚书》,又是一个本子,人称“河间献王本”。
其实,查《史记·五宗世家》,有河间献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这样的话,关于《尚书》只字未提,至今渺然。
二、刘歆的“古文”推崇
《汉书·楚元王传》云:“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汉书·楚元王传》)刘歆(前50-23年。)字子骏,又名刘秀,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名学者,深研经学,擅文字,受命从事宫廷图书整理,曾协同父经学家刘向编定《山海经》。汉哀帝时依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谋杀王莽,被诛。
刘歆与其父刘向,皆研究易学出身,刘向后应汉宣帝诏,治《穀梁春秋》,颇有成绩。刘歆与父亲同在秘府,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尘封罕见的珍贵典籍,他对古文《春秋左氏传》发生兴趣,恰逢丞相史尹咸也在研习《左传》,于是“与歆共校经传”。《左传》“左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即使少数人看到此书,亦因其以不同于西汉文字的“古文”记载,只在文字训诂方面用力,所蕴深意,不及探析。与此不同,刘歆研究《左传》,将“经”与“传”对照来读,引传文解经,“转相发明”,“章句义理备焉”。[11]
刘歆在研究《左传》的同时致力于《古文尚书》处境的改变。《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 成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汉书·艺文志》)。这里说的“中古文”,就是皇室“中秘”
所藏《古文尚书》,亦即那部孔安国所献至为珍贵的孔壁《古文尚书》。[12]
刘歆意欲立《古文尚书》为学官,遭到反对,刘歆特撰《移书让太常博士书》[13]指出:孔子与古文经具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孔子从来看重古文经典,序《书》、制《春秋》以明“帝王之道”。夫子逝,秦火燃。道统绝,道术灭。汉兴七八十年来,立学官,置博士,唯重“今文”而轻“古文”,煌煌一部《尚书》,只赖《今文尚书》独立支撑,“离于全经,固已远矣”。《移书让太常博士书》指责当下太常博士于府内所藏《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典视而不见,“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刘歆着重指出:当据汉宣帝立《毅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成例,将古文经,包括《古文尚书》列为学官。“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嫉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14]
孔壁《古文尚书》出世,因“巫蛊仓卒之难”而未得传扬。至刘向刘歆父子所处的时代,人们对这本书的存在依然懵懂少知。刘歆撰《移让太常博士书》,倡言立《古文尚书》为学官,道孔壁古书来历,其效果让《古文尚书》脱出尘封,彰显学林,由此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杜林获漆书《古文》及“古学大兴”
前后汉交接的时代,《古文尚书》地位逐步提高。前述刘歆推崇《古文尚书》,刘歆之后又有杜林发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以为教材,收徒授学,进一步扩大《古文尚书》的影响。《汉书·儒林列传》记曰:“杜林传《古文尚书》,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15]
《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记有杜林生平:杜林字伯山,扶风郡茂陵人。父杜邺,汉成帝及哀帝时为凉州刺史。杜林自幼酷爱学习,强记博闻,家里藏书既多,舅家张竦父子又擅属文,具文采,杜林师从张竦,学有所成,被称为“通儒”。割据一方的隗嚣闻杜林节志学问,欲与其交往,任用他为持书平,杜林称病辞去。隗嚣再三挽留,林谢绝。隗嚣虽恼恨在心,亦不得已,就说道:“杜伯山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如若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为之无奈,就当师友之交,任其随意吧。”此后又悔,遣人追诛,未成。史载光武帝也想重用杜林,听说杜林回到三辅,即引见并征其为侍御史,向他询问有关今古文经及西州的事情。悦其才名,赐以车马衣被。学界众人知杜林因名德尊荣,愈加敬畏。
关于杜林获漆书《古文尚书》,《后汉书》曰:“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16]
《东观汉记‧杜林传》记载: “杜林于河西得漆书古文尚书经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经。”[17] 李荣陛:《尚书考》考证云:“盖东京之所以尚古文者小学,而林夙有传授,能精之,所以得古文《尚书》漆书只一卷,归自西州,辄服中原古文之徒,为一代治古文者之宗。”[18]关于漆书由来,王国维《观堂集林》说道:“杜林于西州得《漆书古文》一卷,此卷由来,迄无可考。虽后汉之初,秘府古文书,已亡《武成》一篇,然杜林所得,未必即秘府所亡,又西州荒裔,非齐鲁比,则此卷不能视为西州所出,疑亦孔壁之写本。(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