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疫情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现状调查
另外,课题组通过对调研的高校样本数据分析发现,疫情中有87.3%的高校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指导课等促进就业的学习资源,近七成就业指导网课中专门包含有创业类课程。此外,毕业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中选择满意的比例也高达53.30%,一般为39.60%,仅有8.1%的比例选择不满意。应该说高校在毕业生创业方面重视度较高,毕业生满意度也较高。但囿于65.6%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职)在5人及以下,课题组认为,这无疑与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度复杂严峻的现实不相匹配,就业工作指导尚且捉襟见肘,创业指导自然难以要求更多。
因此,要提高创业指导的质量,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尤为关键,以取得就业指导相关资质证书(如GCDF、生涯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的拥有比例为重要水平测量指标,课题组发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拥有资质证书小于20%、20%-40%、41%-60%、60%-80%、80%以上,分别为27.3%、27.3%、14.6%、10.9%、20.0%。课题组据此推断,六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拥有就业指导相关资质证书的不足一半。鉴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职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
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
从调研数据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态度较为理性,仅有1.42%的毕业生没考虑过创业风险;有50.40%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要谨慎;有31.98%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但年轻人应用于勇于尝试,即便失败也可重新再来;有16.20%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较大风险,成功几率低,会造成很大身心压力。其中女性毕业生总体较男性毕业生在创业风险感知方面表现得更谨慎,有52.48%的女性毕业生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男性毕业生仅占46.79%。学历越高,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越谨慎,硕士以上学历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比例(53.99%)显著高于本科(51.47%)和大专(44.39%)的毕业生。所学学科为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的毕业生,较农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创业主观意愿方面更谨慎。
来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重点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明显比来自高职高专、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创业风险预估方面更谨慎。此外,城乡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之间、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的毕业生之间并未在创业风险主观感知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课题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主观感知创业失败风险的来源由高到底依次为:市场风险(15.84%)、资金风险(15.29%)、竞争风险(13.47%)、成本管理风险(11.70%)、投资决策风险(10.34%)、信息风险(9.35%)、环境风险(9.31%)、产品资源缺乏风险(8.67%)、项目投资扩张风险(6.02%)。
总体而言,在疫情影响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风险规避更趋保守,公招公考和考研考博失利者复考意愿较往年更为强烈,2021年考研统考预计总报名人数超过2020年。同时,数据显示,疫情前后毕业生就业期待也更多流向了体制内单位。
课题组发现,在毕业生未毕业时仅3.7%毕业生选择准备创业,但如果毕业时未成功就业,将会有8.2%考虑自主创业,未就业倒逼创业以应对就业的比例增加了4.5个百分点,并由此带来更多新增的就业岗位。鉴于此,在新老毕业生就业压力交叠的当下,采取一切积极有效措施“保就业”“稳就业”,综合施策以促进毕业生成功创业以激发社会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我国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9个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各示范校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达1.7万人、兼职教师到4.2万人,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校建立了3400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6500多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大学生选课人数达到了3400万人次,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示范校为206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成绩单,5年间有3700多名大学生暂时休学创业,全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截至2019年10月,全国高校已打造2.8万创新创业的线上线下“金课”,课程内容面向未来的“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特征明显增强。我国还开设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今年全国有1088所高校的38000多个项目立项,参加立项的大学生有16万多人,项目经费达到7.6亿元,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课题组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探索与实践,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真正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李涛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