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财富理论的探讨——基于马克思的财富理论的延展性思考
基于财富创造的分配,也就是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根据马克思的提示,财富的分配首先要解决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的未来社会中,生产资料即C的分配应当是对社会总产品的直接扣除。就是说,“应当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32财富扣除了用于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部分用于收入分配。这就是分配的对象——社会总收入减去生产资料价值(或物化劳动的价值)——社会净收入,即(V+M)。对这部分收入的分配则可以从价值分配和财富分配两种角度进行分析。这意味着财富分配和价值分配的内容是同一个量,都是对新创造价值(V+M)的分配。但由于分析目标不同,收入分配的财富分析同收入分配的价值分析的着力点不相同。收入分配的财富分析服从于增加财富的目标,与价值分析不同。财富分析的目标是解决各个要素所有者为增进财富而提供生产要素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3财富增进的机制或者说制度安排就在于“财产形式”的安排,使所有要素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和协同的关系,财富分配则是在参与财富创造的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各自对财富创造的贡献进行分配。财富增进要求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充分涌流,就要使各个要素所有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意味着虽然可分配的财富是新创造价值,但分配的原则是各种参与财富创造的要素按贡献取得报酬。这种机制一旦形成,就能有效解决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要素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因此,财富分配研究的是“财富在这种还是那种财产形式下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34由于各种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由此产生财富的占有,从而产生财产概念。财产是具有明确所有权的财富。财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表现为一定制度所保护下的权利。根据马克思的提示,财富的占有关系也就是财富以财产所有权在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关系。这个理论解决了用价值理论无法解释的非劳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体地说,要素所有权实际上是不同要素所有者的财产占有关系,如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权,土地所有者的财产权等。财富就根据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马克思在批判庸俗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时明确指出,工资、利润、地租等收入分配形式,都是相应的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如资本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的实现。现阶段还有企业家的人力资产,知识产权等。这说明,从财富分配的角度分析,各个要素所有者参与财富分配有其合理性。这是实现各个要素所有权的诉求。面对各个要素所有者,要能够形成创造财富的各个要素充分涌流的机制,就必须解决财产所有权在收入分配中的有效实现问题,使得各个要素所有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说明了各种生产要素凭借其要素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进一步要研究的是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路径。是凭投入?凭贡献?还是凭供求?从增进财富考虑,目标只能是有效解决财富的一切源泉,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要素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按此目标,只能是投入、贡献和供求结合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贡献只能由市场评价,各种要素的报酬只能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这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由市场评价贡献,由贡献决定报酬”。由此可发现收入分配的财富分析同价值分析的区别,与价值分析所要说明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占有不同,财富分配的分析是要明确,各种要素的分配份额不是谁剥削谁的问题,而是谁贡献大谁得到更大份额的问题。市场评价的贡献越大要素报酬越大。这种公平原则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与要素组合的效率原则是一致的。这种要素分配体制体现的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其效应就是真正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社会财富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
总的来说,根据问题导向的要求,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性经济学说,与此相应需要把财富作为基本经济范畴,并且把财富分析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终,系统研究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财富及财富分析既要系统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包含的丰富的财富理论,又要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此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