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东岭:易代之际诗学研究的文献问题
倘若要进入易代之际的诗学研究领域,的确需要具备许多基本的学术素养,诸如文史兼通的能力,宽阔通融的学术视野,多元达观的价值立场,驾驭复杂局面的概括能力,敏锐鲜活的审美味觉,等等,但最为基础的依然是对材料的广泛搜集与全部占有。没有扎实的文献准备,其他一切均为空中楼阁。张晖在写作其《帝国的流亡》这部南明诗学研究著作时,曾介绍其文献准备情况说:“首先,以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为基础,从大量的明清之际的史籍中甄别出哪些人曾出仕南明。其次,考察曾出仕南明的文人如今是否还有诗文集存世,若有存世,则需进一步判断其诗文集中的作品是否写于南明时期。再次,浏览存世的地域文学总集,考察其中是否保存一些南明时期的作品。最后,泛览地方志、各类地方文献及书信日记等史料,若有保存在史籍中的零章片简,尽量予以抄录。如此下来,可以明确考知的南明诗人有近百家之多。”(24)《帝国的流亡》这部书因作者的突然病逝而成为未完成之作,但却留下了一个“南明诗人存诗考”的完整附录,显示了作者对于文献搜集的重视以及所从事此项工作的细致勤勉,说明了易代之际诗学研究中文献整理的重要。其实,就易代之际诗学研究的整体而言,学者们所面对的远比张晖所从事的工作更为复杂繁重。文献的散佚是每一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大量的文献可能沉睡于世界各地,相信像宋濂《萝山集》那样的失而复得的珍稀文献绝非仅有之个案,在浩如烟海的明清文献中,应该保存着相当多尚未发现的易代之际的有用文献,需要学者们带着敏锐的文献意识去做悉心的探寻与梳理。在广为搜集散佚文献的同时,还应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仔细的辨伪工作,搜集文献的原则应为力求其全,而辨析文献的原则则是力求其真,像张羽《静居集》那样真伪参半的情况,在易代之际的别集文献中会时常遇到。可以说在使用这些文献时,随时都会遇到危险的文献陷阱,稍不留意便会遭到颠覆性的打击。整理易代之际的诗学文献更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作,因为易代之际的文献能够保持原貌的很少,有不少诗人别集都经过明代中期以后的重新编辑甚至是后人的辑佚之作,或者至今仍保存在《诗渊》、《玉山雅集》这样的诗歌总集中,要将这些诗歌作品重新予以编年重组,其学术难度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在易代之际诗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一种认定作品创作时间的学术习惯,当研究者面对每一篇作为重要证据的文献时,都应考订其创作时地,弄清其文献生成背景,把握其创作主旨,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文献扎实、论证精细的基础之上,从而才能得出经得起推敲的稳妥并有新意的学术结论。
参考文献:
①贾继用:《元明之际江南诗人研究》,齐鲁书社,2013年,第173-198页。
②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3-138页。
③朱存理辑录,韩进、朱春峰校证:《铁网珊瑚校证》,广陵书社,2012年,第376页。
④朱存理纂辑,王允亮点校:《珊瑚木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58页。
⑤朗瑛:《七修类稿》卷三五,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37页。
⑥任永安:《日本藏宋濂〈萝山集〉抄本考述》,《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第90-96页。
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西庵集》卷七。
⑧赵翼:《陔馀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4页。
⑨陈福康:《井中奇书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⑩何宗美:《〈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11)杨镰:《元代文学及文献研究》,中华书局,2015年,第23页。
(12)汤志波:《明初张羽诗集考辩》,《中国诗歌研究》第1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
(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中华书局,1983年,第1426页。
(14)杨讷:《元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七册,中华书局,2015年,第687页。
(15)杨镰:《元代文学及文献研究》,第7页。
(16)邱居里等点校:《吴师道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
(17)林家骊点校:《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18)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页。
(19)黄灵庚编辑校点:《宋濂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20)李军、施贤明点校:《戴良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21)李军、施贤明点校:《戴良集》,第26页。
(22)展龙:《元明之际士大夫政治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73页。
(23)李军、施贤明点校:《戴良集》,第6页。
(24)张晖:《帝国的流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