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科:1966~1976年农村粮食生产及产量研究——以山东省滕县为中心
表1 1966~1976年滕县粮食总产量、比例结构和人均情况统计
为对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笔者对全国、山东省、滕县的粮食总产量做一简要比较。1966~1976年, 全国粮食总产量从21400.90万吨增至28630.50万吨, 夏粮所占比例从13.96%增至19.23%, 秋粮所占比例从72.14%减至62.74%。山东省粮食总产量从1470.0万吨增至2241.5吨。1滕县粮食总产量从58305.99万斤增至102101.64万斤, 夏粮总产量从18971.13万斤增至39729.27万斤, 所占比例从32.54%增至38.91%;秋粮总产量从39334.86万斤增至62372.37万斤, 所占比例从67.46%减至61.0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无论是全国、山东省还是滕县, 粮食总产量、夏粮产量、秋粮产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1966年“文革”运动全面开始时, 当年的粮食已基本收割完毕, 因而粮食生产没太受到影响。受影响较大的是1967~1969年, 出现了粮食减产的情况。从夏粮、秋粮产量来看, 夏粮占比逐步提高, 秋粮占比逐步下降, 但秋粮所占比例仍远远高于夏粮。滕县的夏粮占比要高于全国, 秋粮与全国大体相近。这可能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全年温差不大, 粮食种植大多是一年三作制, 除有夏粮、秋粮外, 还有冬季粮或春季粮, 造成夏粮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为深入考察滕县小麦、玉米、地瓜等类粮食的不同重要性, 笔者对各类粮食产量所占比例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从表2可知, 滕县的夏粮中小麦产量占有绝对比重并在逐步升高, 大麦、豌扁豆产量的比重在逐步降低。秋粮中地瓜产量占有绝对比重, 高粱、大豆、稻谷、谷子、杂粮产量所占比例较少, 但地瓜和高粱、大豆、稻谷、谷子、杂粮所占比例都在减少, 独有玉米所占比例在逐步增加, 到70年代中后期已成为主要秋粮。这说明, “文革”期间滕县各类粮食总产量占比变化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占比变化相一致。
从考察村1972~1976年夏粮产量的占比来看, 史村分别为55.6%、51.9%、56.5%、57.7%、60.9%;沙土村分别为45.3%、51.0%、52.7%、49.2%、50.6%;吕坡村分别为51.9%、49.4%、47.3%、39.2%、51.2%、52.2%;前泉村分别为35.6%、30.4%、42.9%、32.7%、31.3%;后韩村分别为33.3%、30.4%、44.4%、33.3%、34.3%。史村、沙土村、吕坡村三个先进村夏粮产量所占比例远高于前泉村和后韩村, 同样反映出先进村更重视夏粮生产, 而落后村更注重秋粮生产。
表2 1966~1976年滕县各类粮食产量比例结构
2. 粮食单产分析
粮食单产是充分反映粮食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从表3可见, 滕县当时的粮食单产都较低, 1966~1971年间播亩单产仅有200多斤, 到1972~1974年才达到300多斤, 1975年增加到400多斤。夏粮单产 (主要是小麦) 更低, 1970年以前 (包括1970年) 基本是100多斤, 1971年以后才逐步增长到二三百斤, 甚至突破400斤。秋粮单产普遍高于夏粮单产。耕亩单产、播亩单产、夏粮单产、秋粮单产变化趋势基本与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表31 9 6 6~1 976年滕县粮食单产情况
说明:耕亩单产是指1亩耕地一年的粮食产量, 播亩单产是指1亩播种面积单季的粮食产量, 大多数人观念中的粮食亩产是指播亩单产。
在考察村方面, 1972~1976年史村粮食单产从1517斤逐步增至1860斤, 夏粮单产从782斤增至1050斤;沙土村粮食单产从955斤增至1503斤, 夏粮单产从473斤增至802斤;吕坡村粮食单产从1117斤增至1505斤, 夏粮单产从550斤增至760斤;前泉村粮食单产从320斤增至581斤, 夏粮单产从167斤增至220斤;后韩村粮食单产从308斤增至570斤, 夏粮单产从149斤增至258斤。史村、沙土村、吕坡村三个先进村的粮食单产、夏粮单产不仅远远高于前泉村、后韩村两个落后村, 而且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由此可见, 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搞好田间生产管理, 注重农业科技应用,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 粮食单产也是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
对比各类粮食单产的数据可以使我们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详见表4) 。
表41 9 6 6~1 976年滕县各类粮食单产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 各类粮食的单产基本都在逐步提高。小麦单产低于玉米、地瓜等主要秋粮, 但小麦是夏收细粮, 因而被作为主要粮食广泛种植。玉米、地瓜、稻谷单产较高, 高粱单产及增长潜力明显低于玉米, 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高粱的适应性较强, 其产量的稳定性要优于玉米, 因而70年代以前高粱比玉米的种植面积要广泛得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玉米逐步取代了高粱成为秋季主粮。稻谷种植大多需要水田, 在北方缺少广泛种植和推广的条件, 只能在沿湖低洼地区少量种植, 不能成为秋季主粮。地瓜优势比较明显, 一是产量高。表4中数字是折合后的地瓜干产量, 折合率一般为1/5或1/4, 如果换算成鲜地瓜则亩产可达两三千斤, 相当可观。二是耐干旱。对土地要求不高, 比较适合在山区和较贫瘠的土地上种植, 一直是秋季主粮。大豆、谷子和杂粮因单产较低, 仅作为补充粮食。
全国范围特别是南北方粮食种类差异较大, 不同种类的粮食单产对比意义不大。笔者为增强可比性, 故选择小麦、玉米、地瓜、高粱四种北方主要粮食, 在全国、山东省和滕县三个层次进行对比研究。
表51 9 6 6~1 976年全国、山东省、滕县主要粮食单产统计
资料来源:全国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017年1月20日;山东省数据来自《山东省志·农业志》上册,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280、304、342、367页。为便于对比, 笔者将全国和山东省的粮食单产统计单位换算为市斤/亩。
通过表5可知, 全国、山东省和滕县的小麦、玉米、地瓜、高粱单产基本都呈现增长趋势, 全国在1967~1969年出现了一定的减产波动, 但变化的年份存在差别, 这主要是各地区受“文革”运动影响的时间不尽相同。1970年以后, 各类粮食的单产变化主要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关。从总体来看, 各类粮食单产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再者, 滕县的主要粮食单产多数高于山东省和全国的水平, 说明滕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确是实至名归的。
(二) 粮食生产的特点
“文革”是一场全局性的政治运动和动乱, 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不良影响。“文革”运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 1966~1976年滕县的粮食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文革”前期粮食减产明显
运动造成的粮食减产主要在1967~1969年。受运动的影响, 滕县1966年的小麦种植推迟到11月才进行, 比往年晚了近一个月, 必然会影响粮食产量。另外, 社员干部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挨批斗的干部产生抵触情绪, 对运动有意见的社员消极怠工, 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致使出工不出力现象极为普遍。“文革”动乱高潮期过后, 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重归稳定, 粮食生产才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
2.“文革”前期农田水利建设停滞
“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运动期间, 全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文革”开始到1970年间, 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上停止了, 专业技术人员多被批斗或靠边站。中共九大后特别是再次强调“农业学大寨”后, 基层工作重心再次转向农业生产, 陆续开工建设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
3. 农业科技和人才损失巨大
“文革”开始后, 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均受到冲击,绝大多数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被迫停止。各类农业科技人才被作为批判改造对象, 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这对农业科技发展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人才的损失更远远超过了机构损失, 机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予以恢复, 而人才培养则需要更长时间。
4.“文革”后期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并取得缓慢发展
中共九大以后, 社会秩序恢复稳定, 粮食生产也逐步取得一定发展, 只是相对于国家、农民期望值及粮食生产应达到的水平而言, 发展速度慢了许多。从另一角度来看, 基层农村粮食生产发展缓慢, 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也加快了极“左”路线的破产, 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文革”运动使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下放到基层农村蹲点或改造,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广大基层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但这种带动作用是以整体农业科技巨大损失为代价的。
综上, “文革”运动对粮食生产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三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