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孙吉胜:理论、机制、能力:加强中国外交研究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0-06-05 10:05:07
作者: 孙吉胜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世界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仅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变量,也成为影响世界的稳定力量和塑造者。这些变化也使中国外交面临转型。中国外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转变为大国外交,外交内涵进一步明确,外延扩大,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任务变得艰巨,海外利益保护任务日益多元。中国外交的工作量与日俱增,工作性质日益复杂。面对这些变化,学界需要加强针对性研究,如世界秩序与格局演变、外交理论凝练与创新、外交机制调整、外交能力提升、外交新领域拓展等,同时也需要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中国外交顺利转型为大国外交和强国外交。

   关键词:中国外交;理论;机制;能力;外交研究

   作者简介: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都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中国世界角色的变化。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紧密,对世界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增强。中国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需要转变战略思维,需要调整战略格局,需要应对的领域增多和议题增多,海外利益保护任务剧增。同时,中国需要介入世界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解决,需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需要为世界增强稳定性和确定性。近年来,中国外交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和新政策,体现了大国意识和大国担当,逐渐转为大国外交。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坚持自己的义利观、治理观、安全观、文明观、生态观,为世界增加确定性和正能量。与此同时,中国外交也需要不时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中美关系发展的变化、全球治理新问题、推动世界秩序变革、外交机制调整、外交能力提升等。这些变化需要中国外交进行适应和调整,不仅涉及理念层面,也涉及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层面。学界各研究机构和智库以及学者需要调整对各大国以及中国外交的研究,加强针对性,以更好地为中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持。

  

   一、变化中的中国世界角色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外交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变量和稳定力量,更是影响当今世界走向的重要塑造者。

   首先,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变量。当前的国际体系形成于二战后,主要是由美西方大国所主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中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是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整体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被迫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开始增多,但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对世界体系的参与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非常有限。尽管中国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但很多是象征性的。经济方面,197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998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3.04%,而美国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35.5%。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只占全球的1.8%。直到1980年世界银行才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恢复中国的代表权。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努力融入国际社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是处于一个努力学习和融入的过程之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用了15年时间。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很大程度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是一个因变量,一个学习者和跟进者。但是,2008年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开始发生大的变化。2008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快速提升。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凸显,中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和各国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成为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变量。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其著作《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的第一章,就以“世界历史的最大参与者”为篇名列举了中国近年来的诸多变化和对世界的潜在影响,如中国经济每7年翻一番,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是世界上大多数产品的最大消费国,是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在教育、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已经成为全球性竞争者,30年来中国的军事能力扩大了8倍等。中国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每年为这5个国家贡献数百亿美元。实际上,由于中国的体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中国的变化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清晰地显示出这种态势。作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疫情暴发后对世界的影响很快显现,世界各地旅游业受挫,全球产业链多处断裂,多国海产品、农产品出口骤减。无论主观意愿如何,中国的诸多世界第一、第二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存在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变量,与过去相比这本身就是当前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其次,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稳定力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第一要务,取得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这两大成就。这两个成就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意义重大。国内层面,中国的稳定和经济增长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社会进步,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中国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国际层面,中国成功使8亿人脱贫,3.3亿家庭步入中产阶级,这些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贫困是很多社会和全球问题的根源,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稳定也为世界带来了稳定,中国的发展成就本身也是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多样性的一个成功例证。此外,中国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外交方面一直保持目标和政策的连续性,与一些政权、政府频繁更迭、政策经常大变的国家相比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和确定力量。中国多年来一直走和平发展道路,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坚持和平、合作、公平正义、互利共赢。中国坚持睦邻友好政策,以亲诚惠容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周边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亚洲同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相比应该说是这些年世界上最稳定的地区,实际上,亚洲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亚洲保持了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环境。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努力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亚洲经济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亚洲正逐渐成为世界中心,21世纪被称为亚洲世纪。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2030年中国对东南亚和日本的经济拉动效果将比美国多出40%。到2030年,中国每增加1%的需求,可拉动东盟五国经济规模增长33亿美元,中国1%的需求对日本的经济拉动效果是46亿美元。亚洲的经济融合不断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正式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在推进之中,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除了中国周边外,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努力承担大国责任,为世界的稳定贡献力量。中国积极倡导和平理念,积极参与世界维和行动。2019年,中国分摊的联合国会费比例从原来的7.92%涨到 12.01%,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在维和方面,中国所缴纳的维和预算经费也从10.24%升至 15.22%。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签署或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0多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中国在领土争端方面保持最大限度克制,已经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和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真诚保持和改善与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的关系。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努力为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巴勒斯坦、叙利亚、中东安全、阿富汗问题、印巴问题等问题贡献中国思路。在全球治理领域,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全球治理任务艰巨,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不时陷入治理困境,治理失灵和治理失败不时出现,金融、气候变化、难民、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环境等领域问题频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全球治理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面对多边主义受挫,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兴起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多次强调支持开放的世界经济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第三,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塑造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提出要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创新,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实际行动成为当今世界秩序和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塑造力量。一是中国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当今世界形势和变化,基于中国文化理念和中国外交实践而提出的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和大国责任,也体现了中国解决世界问题的具体思路。2017年在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升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了“世界怎么了?”的世界之问,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该理念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宪法。中国在世界多个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目标,强调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各国都需要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的相关文件,如“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促进和保护人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声明、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决议等,正逐渐由中国话语转为世界话语。该理念不仅指明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中国的秩序观和天下观,彰显了中国思维和中国理念。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二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新的全球合作网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近年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思潮涌动,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受到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布恩 (Laurence Boone) 2019年警告称,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方面的高度不确定性,已导致全球贸易停滞不前,影响了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世界贸易组织近年来改革步履艰难,2019年12月其上诉机构停摆,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打击,多边贸易体制遭遇边缘化危机。尽管如此,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贸易体系和开放的世界经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方式打造新的国际合作网络,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与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与参与国一起努力进行战略对接,挖掘合作潜力,共享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贫富差距和发展鸿沟加大等问题的有效举措。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以自己的发展经验和治理理念在推动全球合作和新一轮全球化,对当前国际秩序的调整和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2019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增加6.2%,(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21593.html
文章来源:《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5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