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虎:谈台湾政治新态势
中评社香港2月11日电(记者 林艳)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导致2020年台湾大选结果的真实原因、对今後岛内政治和两岸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做了独到深刻的全面分析。李义虎认为,影响此次选举的是“蝴蝶效应”、“灰犀牛效应”。他指出,目前岛内政治整体上“绿大蓝小”结构和“绿长蓝消”态势有新的扩张性变化,尤其不可忽略小绿的扩张。
李义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方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海研会常务理事,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出版学术专着有《均势演变与核时代》《国际格局论》《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世界的裂变与弥合》《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新思维》《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等近20部着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多个,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
观察今年年初台湾的这场选举,李义虎认为它不同於一般意义上的选举,预期性弱,过程激烈,结果反常,影响多向。对於台湾选举的考察方法有多种,如各类民调、地下赌盘、网络声量、造势场子等,也要看政党实力及地方派系、宗教团体等的态度取向,但这次蔡英文和韩国瑜对决的一个特点是,蔡民调高,韩场子热,致使过程与结果之间存在落差,现象与真相之间易生错觉,真的暗合了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
李义虎认为,如果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导致这次选举的结果有几个原因:第一,发生了多种内外、表里因素综合交叉、复合叠加的作用,而不是单一机械作用。第二,这些内外表里因素造成了“蝴蝶效应”和“灰犀牛效应”,而非人们熟悉的“钟摆效应”、“骨牌效应”,也没有发生“黑天鹅效应”。这是观察这次选举及结果绝不能忽视的地方。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应回头查看分析台湾内部这些年到底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台湾政治有了新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大幅度推使本次选举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在这里边,近年来岛内政治结构的板块移动与民意结构的流变最值得注意。
针对蔡英文“总统票”和民进党“政党票”在此次选举中出现的巨大差距,李义虎认为,这场选举真的是蓝绿对决的结构性特征更为明显,不仅有民进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激烈较量,而且有整个绿营与整个蓝营之间的死磕式对阵,由此对选举结果产生了直接而又深入的影响。其中,“总统”票、“立委”票显示民、国两党有实力有条件角逐领导人大位,仍然是岛内两支主要政治力量;政党票则显示现在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算是在台湾政坛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少数,一些小党也已经成为影响政局走向和选举运作的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
李义虎认为,目前岛内政治整体上“绿大蓝小”结构和“绿长蓝消”态势有新的扩张性变化,不仅体现在民进党对国民党的优势,而且体现在绿营小党对蓝营小党的优势。这些年,小绿出现了时代力量、民众党这样的有些影响、跨过“政党门槛”的党,并开始冲击各种类型的选举。在本次选举中,小绿的政党票成倍高出小蓝的政党票,小绿取得“立委”席位可以扮演“关键性少数”,小蓝则失去了进入“立法院”大门的机会(连亲民党也未得1席)。因此,“绿大蓝小”的一个新特点是,小绿较大幅度扩张,政党票得票积少成多,说明其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身後的支持者还是有一些的。小蓝则政党票得票率低,说明社会基础薄弱,选举动员能力弱。当然,在总体上,这些年大绿小绿、深绿浅绿都有所扩张,绿营整体上有扩张,但小绿比较突出。但绿营并不是铁板一块,其内部有小绿与民进党的矛盾,有小绿因其散而呈碎片化,因其小而呈原子化的问题。这种情况对它们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无改进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
至於岛内是否存在第三势力,李义虎指出,由於政治泛化的存在,第三势力自身没有真实的存在。在岛内政治中,政治极化与政治泛化是并存的两种现象。绿长蓝消、极化与泛化都会带来板块移动,均需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政治极化盛行的同时也有政治泛化的崛起与扩张,後者已经成为台湾政坛新的现象级存在。正所谓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当政治极化发展到顶点时,便是政治泛化对政治机器的重启;虽然蓝绿势力组合分化、力量消长仍会不间断进行,但也已经有了要突破、变动现有政治结构的努力。长期以来,泛蓝泛绿浅色选民都有向中间移动或向外移动的现象,他们也希望有更多自己的声音,希望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希望有自己的某种组织形式。泛化力量的发展前景取决於能否突破两大党格局,真正超越蓝绿,跳脱两极对决;也取决於自身的有效整合和能否开拓出更大的政治空间。而无论如何,政治极化与政治泛化的相互拉扯,共同构成了台湾政治发展的动态光谱,这个光谱极为令人晕眩。
对於“韩流”掀起的政治对冲漩涡,李义虎认为,“韩流”蕴藏着的政治对冲因素、以及这种对冲中浮现的社会矛盾仍然是存在的,对今後政局走向仍然有影响。台湾政治并不是铁板一块,对於岛内政治的继续演化,要全面辩证地看,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并不要以为这样的选举结果就框定了今後的政局走向,不仅要看到蔡英文狂胜的一面,也要看到与其如影随形的政治对冲效应。在选後回归经济面、民生面、公共生活後,社会矛盾如何发酵,政治对冲效应就有可能如何酝酿。在此情形下,蓝绿政治版图的挪移,极化与泛化的并存,经济与政治来回拉扯,民意流变的续章,都值得继续观察。特别是,“韩流”所代表的政治对冲效应仍然存在且将继续演化,因为这是一种结构,而不是偶见的现象。这里面就有矛盾、有变化、有机会。既无理由过分乐观,也无理由过分悲观。
针对国民党两岸路线的检讨,李义虎则认为,国民党有人提出要废弃“九二共识”就像“刨根挖坟”,意味着自己放弃立场,放弃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在民进党身後“拿香跟拜”觉得像个样子,那就反而不是国民党自己了;如果盲目地跟在民意後面做“应声虫”,那就会越来越四不像,有一天国民党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九二共识”的基本原则是一回事,如何作更为恰当的表述是另一回事,包括应对、但不是迎合青年人的特点、语境。
关於台湾大选後的两岸关系,李义虎认为,首先,无论怎样,鉴於总体上是两岸关系“基本盘”的重心在大陆这边,大陆掌握着两岸关系主导权,台湾选举的结果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整体态势、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公开的、明目张胆的“台独”在岛内、在国际都仍然是没有市场的。其次,由於蔡英文在第二个任期仍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并会继续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两岸关系的基本特征仍然可以用“更加复杂严峻”来形容。不过,所谓“更加复杂严峻”已经有了新的涵义。他强调,无论如何,大陆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把自己的事做好”这句话并不是口号,而是要赋予实质内容。在当前情况下,这句话有很深的含义,即它不仅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发展壮大,更主要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後者较之前者更重要、更迫切。
以下是李义虎专访全文:
2020年选举结果预期性弱、过程激烈、结果反常、影响多向
中评社记者:今年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是蔡英文以817万票获得连任,您如何看待这场选举结果?
李义虎:近期台湾选举中蔡英文以817万票优势获得连任,民进党仍然取得“立法院”过半席位,岛内政局将再次延续民进党全面执政的局面;韩国瑜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因台中、高雄、凯道等大型造势活动的“挤爆—外溢”效应而创造奇迹,或国民党在选民平衡心理和钟摆效应下在“立法院”取得更多席位,从而掌握制衡民进党执政的“立法权”。
对於这场选举,两岸学界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评析,但相关分析存有较大悬殊。有人认为影响台湾选举的最大因素是香港“修例风波”,有人强调美国因素的影响极大化,有人认为国民党不团结整合乏力,有人强调蔡英文民进党使用暗黑手法,有人认为青年一边倒反映了认同政治的巨大力量,有人说选民中间发生了钟摆效应,还有的人总结了五大因素或六大原因。总的来讲,让人感觉或者是各种内外因素都能说得很全,或者是剖析原因片面深刻(只讲一种)。总之,这场选举不同於一般意义上的选举,预期性弱,过程激烈,结果反常,影响多向。对於台湾选举的考察方法有多种,如各类民调、地下赌盘、网络声量、造势场子等,也要看政党实力及地方派系、宗教团体等的态度取向,但这次蔡英文和韩国瑜对决的一个特点是,蔡民调高,韩场子热,致使过程与结果之间存在落差,现象与真相之间易生错觉,真的暗合了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
中评社记者:在此次选举中,蔡英文民调高和韩国瑜场子热的现象让很多人都误以为选举结果不会有这麽大的差距。您认为,到底是什麽原因给选情以致命影响、导致了後来的结果?
李义虎:如果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本人强调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发生了多种内外、表里因素综合交叉、复合叠加的作用,而不是单一机械作用。第二,这些内外表里因素造成了“蝴蝶效应”和“灰犀牛效应”,而非人们熟悉的“钟摆效应”、“骨牌效应”,也没有发生“黑天鹅效应”。这是观察这次选举及结果绝不能忽视的地方。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应回头查看分析台湾内部这些年到底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台湾政治有了新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大幅度推使本次选举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换言之,这些变化是多年来就形成的,并不是仅在这次选举中产生的;它们可能对选情及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也可能只起了一些间接作用,但在总体上可视为理解台湾政治、包括选举操作的大的背景。当然,本次选举也可能对这些变化因素产生进一步的形塑作用,给岛内政治生态增添新的样式。在这里边,近年来岛内政治结构的板块移动与民意结构的流变最值得注意。
“蝴蝶效应”和“灰犀牛效应”导致选举结果
中评社记者:此次选举结果出来後,有舆论分析认为这是受到“钟摆效应”和“骨牌效应”的影响,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义虎:由於诸种因素的复杂多元、交叉互动、叠加博弈,过去常常发生於关键时刻的“钟摆效应”、“黑天鹅效应”、“骨牌效应”这次并未现身,相反,影响选举的是“蝴蝶效应”、“灰犀牛效应”(其实香港问题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尽管双方激烈较量,手段使尽,但蔡胜韩败更多是因为发生了这两种效应。对於台湾选举的复杂性,绝非有些人说的还有“钟摆效应”,恰恰是“灰犀牛效应”、“蝴蝶效应”有明显表现并导致了人们有些惊诧的结果。
中评社记者:为什麽是“蝴蝶效应”和“灰犀牛效应”导致这场选举结果?
李义虎:“蝴蝶效应”的比喻最早是指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造成了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大风暴。後来借喻是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却可能给另一地方(甚至可能很远)带来巨大改变,乃至於产生无法阻挡的巨大连锁反应。如,发生在台湾的陈同佳凶杀案导致了去年持续数月之久的香港“反修例”、“反送中”风波。又如,去年的猪肉价格上涨使副食品乃至整个食品价格接连上涨,进而引发了金融领域的一些问题。再如最近人们举的例子,徐峥的《囧妈》受到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他不得不放弃院线,而这一举措开中国电影业之先河,纯属意料之外。“灰犀牛效应”是指一些附近的恒在因素让人们司空见惯、不受重视,但它却可能在关键时刻造成意想之中、意料之外的大概率事件,就如灰犀牛慢吞吞地走在你身边,但突然向你奔来让你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蔡英文选情颇有後期蹿升之势,(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