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阳:我印象中的苏联俄罗斯领袖
昨天在电视机前观看普京、习近平等国家元首和众多政要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想到苏联和俄罗斯,想到苏、俄的历届领导人,想到苏、俄同中国的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学的外语是俄语,脑瓜儿里整天被灌输的都是"苏联老大哥如何如何好……"没有过多少年,满耳充斥的又成了"苏修如何如何坏……"好也是它,坏也是它,那时的中国老百姓真是有点无所适从!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目前国内60岁以上的人,对苏联以至后来的俄罗斯,完全不了解的,还真是绝无仅有。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把自己脑海里存储的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信息搜罗一下并略加梳理,把自己曾经了解和关注过的苏联、俄罗斯历届领导人的主要作为简要地罗列一番,供有兴趣者参阅。
列宁
作为苏联的开国元勋,列宁从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到1924年初去世,仅仅领导这个新生政权6年多,而且1922年之后,由于身体欠佳,列宁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实际领导岗位……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不少有关列宁的电影,像"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难忘的1919",等等;但是今天看来,列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暴力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政党和领袖的学说"。
按照列宁的理论,无产阶级要取得政权,必须依靠暴力革命。这个理论在我们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从这些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暴力革命搞不好,很容易产生许多恶劣的后遗症,特别是容易出现"暴民"和"暴政",做出一些有违基本人道和人性的事情。
1918年7月苏维埃"革命者"根据列宁的指令,将身陷囹圄、手无寸铁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妇、其5名未成年子女以及保健医、厨师和女佣等11人枪杀在一个地下室,并用硫酸毁尸,这种灭绝人性的恶行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是要受到严厉谴责的……
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后来斯大林搞大清洗,残酷排斥异己、镇压杀戮异己打下了理论基础……
列宁有关政党和领袖的学说,为苏共党内外多年盛行的个人崇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斯大林在个人崇拜的氛围中大搞个人独裁、个人专权打下了基础……
列宁不到54岁就去世了。我想,如果他能够多活一些年,或许能从后来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中的问题和谬误,逐步主动地加以纠正--当然,这是揣测,都是后话了。
斯大林
从1924年1月列宁逝世,到1953年3月其本人去世,斯大林在苏联"一把手"的"宝座"上坐了29年,是苏联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三七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倒三七"恐怕都算是对他评价过高了。
斯大林掌权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列宁晚年搞的"新经济政策",强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造成上世纪30年代初的大饥荒--仅乌克兰就饿死了几百万农民,乌克兰人至今对此记忆犹新,这恐怕也是后来乌克兰执意脱离苏联、至今对俄罗斯当年的"恶行"耿耿于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苏共党内众望所归的基洛夫1934年遇刺身亡的契机,斯大林以肃反为名发起大清洗,几年内逮捕、关押、屠杀了大批无辜的公民,屠杀了大量党政军高级干部。1941年德军进犯苏联初期,苏军之所以兵败如山倒,肃反中军队成千上万精明强干的高、中级将领--当时杰出的坦克、装甲作战专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冤杀,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被残杀,使苏军元气大伤,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之一……
希特勒在欧洲燃起战火,大肆侵略、吞并他国之时,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并把战火引向他国,1939年斯大林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瓜分波兰的同时,解除了希特勒的后顾之忧,使其肆无忌惮地去占领那些弱小的欧洲国家
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斯大林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战争前夕吞并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3个波罗的海小国,将其纳入苏联的版图。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1940年,斯大林下令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枪杀了两万多名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波兰军人、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这是波兰至今对俄罗斯耿耿于怀、充满仇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特别诡谲的是,苏联曾经千方百计地将这一罪行嫁祸于希特勒,直到多年之后才真相大白。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斯大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实力,乘人之危,胁迫作为盟友的中国放弃对外蒙古的主权,造成蒙古国独立的事实--这种恶劣行径,让不少热爱祖国的中国人至今不能忘怀--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乘人之危地攫取利益,在斯大林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至……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从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到1964年10月"退休",在苏联的最高岗位任职11年半。
在我看来,赫鲁晓夫最值得写入历史的,是他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所做举世闻名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以肃反为名滥杀无辜的罪恶行径,高调提出改造苏共党内政治生活、反对个人崇拜。"二十大"之后,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行动……
赫鲁晓夫热衷于改革,国内农业、工业体制,国际关系等等,他都想改。但是由于第这位顿涅茨克矿工出身的苏共领袖自身文化水准明显偏低,以致其对改革的理解存在明显的缺陷;另外,当时国际和苏联自身尚不具备进行较为深入的改革的条件,因此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反而为后来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尽管毛泽东十分看不起赫鲁晓夫,有时甚至对这位来自"苏联老大哥"的最高领导人表现得相当不礼貌--比如在游泳池穿着泳裤、浴衣"接见"这位领导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给予中国的实质性援助,是最多的。中国后来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內搞出原子弹,同当年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的援助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党的矛盾公开化,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对苏论战、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不过我们今天回过头去读读当年最具火药味的"第九评",看看我们对当时苏联国内"复辟资本主义"的指责,再看看今天的中国,恐怕谁都能发现: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同当年的苏联相比,"复辟"的程度要高出许多,以致今天有人把那场论战概括为"以极左反左"……
赫鲁晓夫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一些败笔,多年来在坊间流传。比如,1962年人为制造的古巴导弹危机;又比如,在联合国大会讲坛上激动地脱下皮鞋敲桌子,等等。
勃列日涅夫
从1964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任职苏共中央总书记18年。这18年,是苏联最稳定、最保守、最停滞不前,也是各种特权越来越盛行、腐败越来越严重的18年。
勃烈日涅夫是一个相当平庸的人,能力平平,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够走到权力的顶端,也许就是因为中庸、不得罪人,也不至于对他人造成威胁--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制度中,这类人物往往有机会不断升迁、直至进入高层。
勃烈日涅夫虽然文化程度高于赫鲁晓夫,但是远不像他的前任那样追求改革,勇于进取,他安于维持现状,满足于保持平衡。苏联经济一步步走向衰败,勃烈日涅夫的确是"功不可没"……
国内事务如此,对国际事务的处理却是截然两样。在勃烈日涅夫的主持下,那些年苏联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国内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改善缓慢,却要拿出大量的金钱去扩充军备,这不是死路一条吗?
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杜布切克的"纵容"下,争取摆脱苏联的控制,寻求自由民主之路。不久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扼杀了这一运动。为此,勃列日涅夫还让手下的理论家们专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论"--有限主权论。1979 年,苏联又入侵阿富汗,开始了长达10 年的阿富汗战争……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勃烈日涅夫1982年去世,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过了不到两年,安德罗波夫去世,契尔年科担任总书记。刚刚一年多,契尔年科又去世。一些迷信的老人揣摩:这个苏联到底是怎么了? 3年之内失去3位总书记,莫不是气数已尽的预兆?
这两位短命的总书记中,安德罗波夫尽管和普京相似,多年从事克格勃工作,但是职业性质使其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他对改革情有独衷。可惜因为身体不争气,安德罗波夫还没有来得及做些什么就离去了。
契尔年科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党务干部,一切徇规蹈矩,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更没有什么创见……
戈尔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替契尔年科,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那一年,他刚刚54岁。之所以这么年轻就走上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岗位,除去自身才能和自我努力之外,"伯乐"安德罗波夫的青睐和提携是最关键的因素。前面讲到,安德罗波夫热衷改革却未了心愿,他就把自己未竟事业的成就寄托于他认为具有改革意识的后生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后,针对经济趋于停滞的状态,提出"加速战略",并在整肃劳动纪律、反酗酒等方面下功夫……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搞不动的症结,在于政治体制僵化,于是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他提出的口号是"公开性",试图用公开性对付官僚主义,对付腐败……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1991年下台,同时苏联解体。短短6年多的时间就把苏联共产党共和苏联送入坟墓,有人说他是叛徒、败家子儿,有人说他是改革家--西方世界普遍赞誉他,挪威诺委会还在苏联解体前夕的1990年10月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
客观地讲,戈尔巴乔夫是真心想要改革的,他的改革之所以失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