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鸣 张超: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走廊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走廊研究范式指的是由几大走廊所标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种“波状”模式,是一种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动态图式。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不仅仅能够应用于其所产生的某一学术领域,更深远的作用是能突破这一领域,从而成为一种有力的解释普遍性的工具。如果走廊能够成为一种范式的话,就应该具有这种特征。
从“波状”模式所产生的民族走廊与边界领域来说,走廊研究是传统意义上的几大走廊所构筑的华夏边缘的研究以及对华夏边缘动态性、沟通性的研究。在理解中国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是华夏民族不断地扩展边界从而加强华夏民族认同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华夏民族扩张与认同,而是不断将华夏边缘族群融合进华夏民族的过程,正如拉铁摩尔与巴菲尔德所说明的,中国的北部边界是一种“贮存地”,并不是一条隔绝的边疆,即使修建了一条明晰的长城,但是最主要的目的却不是为了隔离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而是为了“稳定中国内部被征服的地区,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33)。历史上中国北部边疆的这一特征,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融合性,这种融合保证了中华民族的一体。
就范式的超越性而言,在最为基本的层次,走廊研究可以作为一种思维结构,而中国较为基本的几个文化内核便可以以此进行连贯的理解。比如,迪斯科拉所说的中国基本的类比思维模式,(34)就可以从走廊范式中进行解答。因为,类比思维之所以能够容易地在各种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主要原因就是“波状”模式,由于“波状”模式的边界并不清晰,并不断外展,这就为联系的建立模式创造了基础性条件。而这也是与类比思维相对的逻辑思维需要一种清晰分类体系的原因所在。按照这种思维路径,我们同样可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宇宙与大宇宙模式,乃至费孝通所提出的中国人伦社会亦可以做相关的解释。
中国正在迈入新时代,民族走廊研究也正走进它的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站在民族走廊上来突破民族走廊,通过对走廊研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考察而提出的走廊研究范式在笔者看来是这些突破中最有价值的方面,并期冀这种突破能够为新时代的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注释:
①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②李绍明:《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年。
③李星星:《再论民族走廊:兼谈“巫山—武陵走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④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⑤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⑥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7页。
⑦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⑧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⑨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⑩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页。
(11)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9页。
(12)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9页。
(13)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6-307页。
(14)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6-147页。
(15)这与王明珂在书中的论述方式刚好相反,其先描述这种心理结构,再描写羌族历史。
(16)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17)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18)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王玉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19)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王玉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考刘志伟:《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1)刘志伟:《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129页。
(22)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97页。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97页。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07页。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98页。
(27)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7页。
(28)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29)Adam B.Seligman & Robert P.Weller,Rethinking Pluralism:Ritual,Experience,and Ambigu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5页。
(3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5页。
(3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5页。
(33)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34)Philippe Descola,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3.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